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能源资源枯竭、海平面急剧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都对当前经济生产活动提出了挑战。高速增长的碳排放形势促使各国对低碳经济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增长的任务,同时肩负低碳减排的责任,而实现两者,就是要提高碳生产率,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文章首先计算了我国30个省份1999-2014年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同时分析了三大区域和全国碳排放及碳生产率变化的趋势。从碳排放角度看,中部地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东部其次,西部最低,三大区域碳排放走势基本一致,表现出阶段性特征。从碳生产率的视角考察,碳生产率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而西部地区青海、内蒙古、山西等地碳生产率处于落后水平。在区域角度上,东部地区平均碳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碳生产率最低,三大区域碳生产率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然后重点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市场化进程、环境管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前沿研究重点关注了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市场化在其中的媒体中介作用。市场化进程不仅能够对经济增长直接发生促进作用,同时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环境规制的实施并间接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利用1999-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考察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碳生产率,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碳生产率的增长必须跨过环境规制的拐点。而在研究市场化与环境规制交叉项时发现市场化有相应的机制通过作用于环境规制而改善碳生产率,这种正向作用建立在市场化水平达到一个相应的水平。加大市场化进程的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是提高碳生产率一个有效路径。此外,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是阻碍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传统以煤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发展新型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