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耕地的快速流失和食物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食物保障成为政策热点。在国家宏观层面食物保障早已持续得到重视和关注的背景下,微观住户和个人层面的食物保障逐渐成为中国食物保障的核心问题。同时,食物保障内涵不断丰富,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转型,现有较为片面、单一的微观层面食物保障评价指标存在局限性。尽管,国内学者在宏观国家层面食物保障、粮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微观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的内涵界定、测度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问题,仍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证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对城镇住户食物保障内涵进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数量、营养和安全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基于城镇住户认知角度构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住户食物保障测度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地图数据抓取等方式获取南京城镇住户的食物保障数据及住户层面与食物保障相关的其他数据,在南京市100个社区共获取了 1075份有效问卷,对城镇住户的食物保障水平加以测度,并探寻其空间分异规律。再次,为深入探究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的影响因素,从住户和区域层面构建多层分析模型,住户层面选择了人口特征、经济条件、食物获取邻近度等变量,区县层面主要选择了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多层回归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论文从"三位一体"食物保障战略定位、精准化食物供给网络构建以及合理化膳食消费指导三个方面对中国城镇住户的食物保障进行差别化政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国内外已有的食物保障研究,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本文修正使用了部分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等机构提出的住户食物保障测度指标;并充分考虑当前中国城镇住户关切的食物安全问题,探索性提出了食物安全保障测度指标,基于城镇住户对食物保障的认知创新性地构建了数量、营养和安全"三位一体"的食物保障程度测度体系,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力和测度适宜性。(2)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测度结果表明:第一,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住户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住户食物数量保障程度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可能是国外研究通用于食物数量保障测度的住户食物不保障程度和获取足够食物月份数这两个指标应用于中国住户食物保障测度时存在局限性。第三,住户的食物营养保障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符合当前城镇住户已经或正在进入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期的现实情况。第四,住户的食物安全保障程度整体偏低,住户间存在较大差异,安全保障在住户食物保障测度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呼应了食物安全是目前中国居民关切的重点。第五,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共划分四个级别,高度保障的住户占比超过25%;但也有将近25%的住户被划定为低度保障,主要由食物安全保障水平较低造成。(3)南京城镇住户的食物保障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第一,以区县为单元来看,高淳区和城中四区(鼓楼、秦淮、玄武、建邺)的住户食物保障程度水平较高,反映了高淳区绿色、无公害农业重点区建设收效良好。第二,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模拟曲面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城中四区和江宁区正北部为中心,"中心偏高,外围偏低"的趋势。(4)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受到住户层次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住户结构的完整性对住户食物保障具有正向作用;第二,住户成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会促进住户食物保障水平的提高;第三,住户的收入越高,收入来源越稳定,食物保障水平越高;第四,食物获取邻近度对住户的食物保障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无论以驾车或步行方式,均表明住户到食物销售场所(菜场或超市)的距离越近,食物保障水平越高。另外,区县层次,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城镇住户的食物保障有正向作用,而外来人口比例对食物保障存在显著负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