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至今,经历了最初的探索,也曾一度陷入迟滞,随着中俄输油管道的建成投产渐入佳境。2014年,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谈判历时十几年之久、由于价格争议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最终签订,两国能源合作成功驶入快车道。乌克兰危机在一定意义上为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国能源合作确实面临一系列难题。中俄两国能源本身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如果双方能够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抓住这次机遇,精诚合作,那么建成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指日可待。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概括了乌克兰危机之前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俄能源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在双方能源合作的探索期涉及到核能、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多个领域,但随着两国能源合作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合作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安大线”计划原定于2003年正式开工,由于日本的介入,该计划在推迟6年后于2009年施工建设,并更名为“泰纳线”。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建成投产,这在双方能源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时期双方在电力、核能领域的合作已经初现成果,但是被两国寄予厚望的天然气合作因为价格分歧未能达成协议。第二部分论述了乌克兰危机的由来、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深入分析了乌克兰危机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2013年11月21日,由于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关于签署联系国协定的相关谈判,乌克兰爆发政治危机,随着局势的发展,危机愈演愈烈,并引发乌克兰国内外力量的复杂博弈。随着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克兰倒向西方阵营,欧美开始对俄罗斯进行联合制裁,乌克兰将寻找新的天然气供应商,欧洲试图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逐渐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的份额面临下降的危险,国际能源格局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欧美的制裁加上2014年中旬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导致俄罗斯经济出现严重危机。为缓解危机恢复经济,俄罗斯需要寻求能源出口多元化以减轻对欧洲能源进口的依赖,为此俄罗斯调整了国家能源战略,将能源出口的重心转向亚洲。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能源消费大国,无疑将是俄罗斯能源东进战略的重中之重。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中俄能源合作的现实互补性加强,天然气合作驶入“快车道”,油气上中下游一体化程度加深,煤炭、电力、核能等领域也将制定长期合作规划。鉴于目前俄罗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急需大量资金恢复经济,贷款换能源战略有望进一步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总之,中俄两国迎来了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的良好机遇。第三部分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影响下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当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已经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乌克兰危机在给中俄能源合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除了需要面对乌克兰危机后复杂的国际能源局势以及第三方国家的介入和竞争,还必须解决两国再次出现的能源价格争议,以及由于俄罗斯身处内忧外患造成的中俄能源基础设施完善受阻等一系列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进一步加强两国能源合作的对策。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中俄能源合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能源形势下,中俄两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扩大和深化能源合作的新机遇。因此,两国需要抓住机遇,通力合作,针对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尽量缓解由乌克兰危机连锁效应对深化两国能源合作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使两国能源合作在复杂的国际能源环境中继续发展;努力营造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才能减轻俄罗斯因为地缘因素对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顾虑;对于中俄能源合作将面临的第三方国家的竞争,必须予以重视,争取加强多方合作;俄罗斯深陷内忧外患,没有过多精力和资金投入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国应更加努力实现中俄能源基础设施的对接;中俄能源合作价格争议再起,为此两国必须完善能源价格机制,避免价格成为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障碍。相信通过两国的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可以取得新的突破,中俄将建成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