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库分散收付制度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迁以前,中国国库运行的重心一直是为政府预算收支提供服务,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这样的单一核算型国库模式的运行方式,造成我国国家财政资源分散,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较低,削弱了政府的财政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监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工程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库制度的运行开始向政府预算资金的全面管理型国库转变。国库由分散收付制度改革为集中收付制度。2001年3月16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直接法律供给,拉开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序幕。依据本国国库制度变迁步伐,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就以本国既定的政治体制框架为基础,进行了广泛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研究。就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已经较多地提出了改革国库制度、构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想。而后,众多理论界的学者或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从加强国库资金管理、控制国库资金风险、国外先进经验启示、调研总结分析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国库制度改革的意义、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然而,总的来说,国内对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大多是分析缺陷、借鉴经验、提出对策或就某一个单位的成效进行浅层次的描述分析等,系统全面性的研究较少。其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分散收付制度以及国库制度的需求、供给等概念有不少文献已经用到,但是清晰界定的较少,这些概念的运用显得模糊不清。二是从理论的角度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得尚不够深入。三是对国库制度改革阶段性成效的实证分析很少,也鲜少见到较综合全面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四是随着国库制度改革的新进程、相应配套措施及大的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现存问题和相应完善措施也应是“与时俱进”的。本文以中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等为指导,借鉴国际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理论、实践经验,对中国国库制度改革的逻辑机理过程、改革成效和现存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试图为中国国库制度改革作进一步的远景规划。本文除第一章导论外,可划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全文相关理论基础的介绍。本章对国库、国库制度、国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国库分散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对全文分析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具体包括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以及与国库制度相结合的分析,为全文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是经验分析部分。第三章对国外的一般经验进行了介绍、分析,从横向的国际比较中得到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该如何改革的启示。第四章介绍分析了我国国库制度的变迁历程以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具体内容,从纵向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对我国现阶段改革的启示。第三部分(第五章)首先,利用制度变迁需求一供给理论构建了国库制度需求-供给的经济模型。国库制度的供给具有刚性,在国库制度需求出现较大增量的时候,国库制度的供给者(国家)为了避免“巨大损失”,就会进行国库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其次,基于此模型,分析了国库制度的需求和供给发生的变化,对国库分散收付制度变迁为集中收付制度进行深度剖析。推动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需求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财政收支业务量增大的需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银行制度变革引致的传统国库制度管理缺位,财政资金安全,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有效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供给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驱动,信息网络技术进步,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国外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成功经验。再次,对我国为什么会选择渐进的方式推进国库制度改革进行了分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出于制度创新成本及分担的考虑,我国选择了渐进的改革方式。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所处的阶段是第二阶段(制度选择阶段)向第三阶段(制度设置阶段)过渡的时期。第四部分(第六章)构建了一个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成效的分析框架,并以某地市级的数据进行了个案的实证分析。国库制度的改革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管理上的效益。本部分的分析结果对第三部分分析的国库制度变迁需求-供给模型起到了验证的作用。因为在此阶段的改革后,即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下,相比较传统的分散收付制度,国库制度的供给更多(表现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投入更多、能够实现的国库相关职能更多等),国库制度的需求也在更高层次得到满足(为监控、预算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条件等),国库制度趋于更高层次的均衡。第五部分(第七章)是国库现金余额的预测及最佳持有量确定的实证分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大量的现金“集聚”于国库账户上,从而使国库现金管理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国的国库现金管理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本章在我国国库现金余额的预测及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这两个最基础的方面进行了实证层面的分析,证实变量本身即是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与周期性的数据列,变量的变化受到变量前期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数据挖掘的思路,可以根据前期的变化趋势,预测后期的变化趋势。另外,根据Miller-Orr现金余额管理模型对最佳现金持有量进行了测算,现实的现金库存闲置较多,机会成本较大,有待优化调整。第六部分(第八章)是改革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及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也是本文所考虑到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方向。现阶段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存在的问题即与改革最终目标的差距有:代理机构设置的主体分工不明确;单一账户规范性有待提高;国库收支的口径范围不统一;收支业务操作繁琐,重复程序多,存在一些潜在风险;较大量的国库存款余额闲置,财政资金机会成本增加,并且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准确预算信息的提供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国库事后监控、内部监控机制尚存漏洞;国库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电子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和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都是进一步改革需要关注的。本文结合国际经验以及笔者在工作当中的实践、思考,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立法明确代理机构职责,支付商业银行代理爵库的合理费用;因地制宜地设立标准的单一账户,严格规范零余额账户清算;压缩不必要重复审核等环节,减少国库收支业务过程的繁琐性;央行国库部门尝试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实时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预算法》、《会计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预算的会计记录,等等。第七部分(第九章)是全文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对全文分析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继续研究和探索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