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了城乡、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以及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供给与劳动力供给的聚集效应,是城乡差异的其中一个体现。影响城乡收入差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润滑作用下,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城乡公共支出的结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产业配置,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研究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理论意义,论证了政府公共支出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农村内部之间的服务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结构调整,也影响到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意义,在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对城乡资金流动的引导作用下,政府公共支出致力于提高要素边际产出,并为私人资本进入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进程中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农村要素的边际产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未来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回顾城乡收入差异问题的经典理论,梳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现实问题:(1)差距的衡量及不同区域的差异性;(2)政府公共支出的结构状况;(3)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金融系统的润滑作用状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第三,研究政府对城乡之间的公共支出结构以及城乡内部公共支出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分别从对城乡消费路径、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出、城乡之间的资本流动等分析其作用过程。 第四,结合中国的历史数据,研究金融发展作用下,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了消费支出、工资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影响。 第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策略。 本文研究结论: 第一,政府总量上应当提高对农村公共支出的比重,同时优化配置生产性支出与服务性支出结构,对于服务性支出投入,需要提升人力资本形成的服务性支出,提升劳动要素边际产出。 第二,政府对农村公共支出中生产性支出,特别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对要素边际产出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当政府公共支出对农村投入不足时,资本、劳动的边际产出均低于城镇,金融系统对农村资本的吸入是单向性的,从农村单向转移到城市,而农村劳动力以及优质的人力资本则从工资收入低的农村流入城镇,农村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部分私人资本在城镇过度拥挤,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便流向投机性行业; 第三,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支出比重提升,并对人力资本形成支出与生产性支出增加时,提升了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出,金融对城乡发展的润滑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平滑了城乡资本流动,打通了城镇私人资本流入农村经济增长的渠道,同时也能够顺利实现资本回收,这一过程是良性循环的,既利于为城镇资本找到投资渠道而避免投机性行业泡沫形成,又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以“城镇化”为主要路径,政府优化配置城乡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合理引导产业布局,进行新农村建设,从两方面入手消除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