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导致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改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人地冲突。正确处理好人地矛盾,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了重庆市长寿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长寿区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的遥感影像,以此来作为研究长寿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基础数据。再通过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分析长寿区在2005-2018年期间土地景观动态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土地景观变化特征;然后,选取相关评价指标构建了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对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和障碍因素进行整体分析,最后根据长寿区在土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对策。本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长寿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加深。从数量上来看,研究期间内,长寿区6大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态势,2005-2018年,耕地减少了1624hm~2;建设用地增长明显,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059.11hm~2,是长寿区除了耕地、林地景观之外第三大景观类型;水域和草地面积逐年减少,但变化幅度不大;未利用地景观面积减幅较明显;从利用程度上看,长寿区土地利用程度测算值均在250以上,说明整体上长寿区土地利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研究期间,土地利用信息熵值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长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整体来看,长寿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这也表明长寿区各个地类的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2)景观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扩张较快。虽然,长寿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耕地景观依然在长寿区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其次是林地,两者比例约占总面积的60%左右。从景观水平指数上可以看出,2005-2018年长寿区的景观斑块数量(NP)增加了11540个,景观形状指数(LSI)指数由2005年的118.13上升到123.59,这说明长寿区景观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增加,呈现出越来越不规则的趋势。总体上,长寿区的景观离散化趋势增加,这表明长寿区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占用了其他景观类型的土地,这些因素都加剧了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3)研究期间内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有显著提升。在2010-2018年,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大体经历了由“较低层次的不均衡发展阶段”到“较高层次的不均衡发展阶段”再到“较高层次的系统均衡发展阶段”的发展过程。其中,经济承载系统承载力上升最明显,由此可知,经济系统承载力的提升对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增长贡献最大;生态系统承载力数值所占权重从2016年以前稳居第一到2017年、2018年变为第二,所占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对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贡献依然很大;水土承载系统评价数值起伏明显。总体来看,除水土承载系统承载力值起伏较大之外,其他三个子系统承载力值随时间变化整体增加明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整体提升。(4)不同指标对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障碍度存在明显差异。从准则层来看,在2010-2018年,经济承载障碍度和社会承载障碍度数值整体表现下降趋势,生态承载障碍度和水土承载障碍度是目前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提升的主要障碍。经济承载障碍度和社会承载障碍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水土承载障碍度前期呈下降态势,研究后期障碍度上升幅度明显。从具体指标分析来看,在2010-2014年,城镇化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土地开发强度是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到了2018年,影响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因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空气质量指数、人均耕地面积。由此可知,以空气质量指数为代表的生态承载障碍度逐渐成为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5)未来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增长明显。通过预测可知,到2025年、2030年时,长寿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又有显著提高,承载力处在高层次水平;经济承载力系统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综合评价值较高,排在了前两位,生态承载力评价值增长明显。未来长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提高表明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也验证了目前长寿区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总体上是可行的,是符合未来土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