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我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达到小康社会,预计2020年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城市化体系。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将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我国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过大,城市先进的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落后的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有强烈的转移愿望。但是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和城市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使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将会对产业结构演进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新时期,我们如何以历史为鉴,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下,同时,还要顺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们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产业结构演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演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特征,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经济体制阶段、经济体制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分阶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测算,同时对下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分析奠定数据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探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增长率、部门增长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历史数据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确保劳动力满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优势,并对工业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现保增长调结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