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批评方法,其不同时期的理论意义的选择与追求直接影响了过去近百年中国的文艺发展方向与进程."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入,革命政治理论化的文艺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意义选择中的主流.虽然从"革命文学"到《讲话》期间,以鲁迅为代表的许多文艺批评家曾选择了以文艺自身为目的的社会历史批评,但是政治文艺学的主流地位已经逐步确立.1942年《讲话》的诞生,在以政治文艺学为根本内核的基础上,它兼容了社会历史批评的许多观点,建立了具有巨大张力的完整体系.全国解放以后,以《讲话》为核心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指导新中国的文艺实践.但,长期以来对革命政治的片面强调,使传统的"文以载道"为核心的保守主义思维方式逐渐销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本身具有的现代开放性的合理内核.随着政治走向偏激,保守思维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挤入"同一"于政治的封闭、教条的死胡同."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更是被封建性的东西"夺胎换骨",沦为政治阴谋家的帮凶.新时期以来,在思想启蒙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几经调整,恢复了"美学-历史"的批评视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交往对话的姿态在"主导多元"批评格局中呈现出"同源多流"的开放发展态势,以崭新的姿态在挑战与机遇中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