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