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其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可现实中,我们总能听到学生、家长、社会媒体、甚至是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语文教学处境何以如此尴尬?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起点应该在学生那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影响着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变革。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学习需要”是学生为了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发产生的最基本的内部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因素。为了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有必要对“语文学习需要”作进一步探究。初中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机会。本文采用理论阐释和现象分析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综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并勾勒了“语文学习需要”的构成要素,尝试提出了初中生“语文学习需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初中生“语文学习需要”至少应由“发展需要”、“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三要素构成。其中由“人际性自我”向“法规性自我”过渡的“自我发展需要”是核心的需要。之后,本文作了相关的现象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我们发现,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其诸要素常常综合起来发生作用。本文认为,语文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并引导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使之从“自发的语文学习需要”向“理想的语文学习需要”过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研究初中生“语文学习需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激发学习兴趣,为其一生的母语修养奠定基础;还在于引导并帮助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每一个初中生顺利完成“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