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菌种群结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黄萎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和四川茄子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为了解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菌的种群组成情况,为病害的测报、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我们于2004年--2005年在四川西部雅安山区5区(县)43个茄子生产地采集茄子黄萎病标样,经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共获得66个轮枝孢属的菌株(有一株来自棉花),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的研究,从而明确了引致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其结果如下: 黄萎病菌的分类采用Isace和Li方法,主要根据黄萎病菌产微菌核情况、25℃及30℃于PDA上的生长情况、茄茎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基部颜色及应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基因组DNA等方法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表明:66个供试菌株的分生孢子梗呈无色、多轮分枝,每轮有3-4根小枝;均能产生微菌核;在茄茎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基部颜色是无色;供试菌于PDA平板上,在30℃上生长速度非常缓慢,重新置于25℃培养又呈快速生长状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用特异引物对供试菌株基因组DNA扩增,均出现140bp,属大丽轮枝菌的特异片段。以上结果表明,66个供试轮枝菌菌株属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为了解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根据菌株地理来源及田间样本症状表现,选取代表菌株47个(含1株来自棉花上的菌株,Ym1),另有3个参比菌(JY2、JY3,JY4)进行了致病性分化测定。在茄苗3片真叶时,用玉米砂培养基培养黄萎病菌作为接种体,对茄子进行根部接种。结果表明:45d剖茎检查,所有菌株均引起茎部维管束不同程度的变色,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致病。根据21d发病率、30d病情指数和45d枯死率可把50个供试菌划分为Ⅰ、Ⅱ和Ⅲ型三种致病力类型:Ⅰ型有3个菌株,致病力最强,都引起严重落叶枯死症状,占供试菌的6%;Ⅱ型的13个菌株能引起茄株零星枯死及落叶,属中等致病性,占供试菌的26%;Ⅲ型有34个菌株,致病力最弱,占供试菌株的68%,其中Y9等12个菌株虽不引起明显外部症状,却可侵染茎部维管束并引起变色,应是极弱致病力,其余菌株均能引起茄叶呈典型掌状黄斑,但不出现枯死及落叶症状。以上结果表明,菌株间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 对50株茄子大丽轮枝菌及4株棉花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对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影响;在筛选获得突变体基础上进行了亲和性测定和类型划分,结果是:利用KPS、MMC、WAC和CMC培养基(氯酸钾浓度3%)筛选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WAC培养基得到的突变体频率比其它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空位缺陷的2DZnO:Mg/Be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镧系元素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以及Pt/Au在ZnO表面的吸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在2DZnO:Mg/Be体系里,双层ZnO中空位缺陷比单层体系空位缺陷的形成能要低,说明空位缺陷更容易存在于双层体系。对于层状ZnO:Mg,随着Mg杂质的引入,氧空位的形成能量将减少,而层状ZnO:Be中将随Be的引
学位
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用户要求通信系统以更高速度和更远距离实现数据传输,因此串行通信系统逐步取代传统并行通信系统。FC-PI是一种高速串行光纤通信标准,SERDES作为其物
钇钡铜氧(YBCO)高温超导材料在能源、交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强磁场下出现的低临界电流密度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利用快重离子辐照技术可在YBCO中形成潜径迹对磁
生物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根据受控对象和目标结果的不同需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案以实现受控对象相应的目标行为。本文以鸽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确定的模拟电信号刺激其脑部相应
在如今信息化社会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信息采集和传输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大大延伸了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触角。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微机电
利用模式选择性光子灯笼作为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实验搭建了6×6模分复用通信系统,利用LP01、LP11a、LP11b、LP21a、LP21b、LP02这六个模式作为独立的传输信道,采用强度调制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