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黄萎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和四川茄子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为了解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菌的种群组成情况,为病害的测报、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我们于2004年--2005年在四川西部雅安山区5区(县)43个茄子生产地采集茄子黄萎病标样,经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共获得66个轮枝孢属的菌株(有一株来自棉花),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的研究,从而明确了引致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其结果如下: 黄萎病菌的分类采用Isace和Li方法,主要根据黄萎病菌产微菌核情况、25℃及30℃于PDA上的生长情况、茄茎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基部颜色及应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基因组DNA等方法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表明:66个供试菌株的分生孢子梗呈无色、多轮分枝,每轮有3-4根小枝;均能产生微菌核;在茄茎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基部颜色是无色;供试菌于PDA平板上,在30℃上生长速度非常缓慢,重新置于25℃培养又呈快速生长状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用特异引物对供试菌株基因组DNA扩增,均出现140bp,属大丽轮枝菌的特异片段。以上结果表明,66个供试轮枝菌菌株属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为了解四川西部雅安山区茄子黄萎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根据菌株地理来源及田间样本症状表现,选取代表菌株47个(含1株来自棉花上的菌株,Ym1),另有3个参比菌(JY2、JY3,JY4)进行了致病性分化测定。在茄苗3片真叶时,用玉米砂培养基培养黄萎病菌作为接种体,对茄子进行根部接种。结果表明:45d剖茎检查,所有菌株均引起茎部维管束不同程度的变色,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致病。根据21d发病率、30d病情指数和45d枯死率可把50个供试菌划分为Ⅰ、Ⅱ和Ⅲ型三种致病力类型:Ⅰ型有3个菌株,致病力最强,都引起严重落叶枯死症状,占供试菌的6%;Ⅱ型的13个菌株能引起茄株零星枯死及落叶,属中等致病性,占供试菌的26%;Ⅲ型有34个菌株,致病力最弱,占供试菌株的68%,其中Y9等12个菌株虽不引起明显外部症状,却可侵染茎部维管束并引起变色,应是极弱致病力,其余菌株均能引起茄叶呈典型掌状黄斑,但不出现枯死及落叶症状。以上结果表明,菌株间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 对50株茄子大丽轮枝菌及4株棉花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对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影响;在筛选获得突变体基础上进行了亲和性测定和类型划分,结果是:利用KPS、MMC、WAC和CMC培养基(氯酸钾浓度3%)筛选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WAC培养基得到的突变体频率比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