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扫描多平面动态测量评价下颈椎椎间高度对椎间孔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ao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应用激光扫描仪三维重建(3DLaserScanReconstruction3D-LSR)下颈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应用多平面动态测量(MultiplePlanarDynamicMeasurement,MPDM)的方法测量颈椎椎间孔的大小及变化;模拟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减小,观察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测定下颈椎不同撑开植骨高度对椎间孔大小的影响,为临床上植骨高度选择提供参考值。 研究材料与方法: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术前准确测量下颈椎椎间隙高度。以C5-6单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对C5-6椎间隙减压后,分别应用基准高度的100%、130%、160%、190%4种高度进行植骨。基准高度状态时应用螺旋CT扫描并于其工作站分别采用容积显示(Volume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测量椎间孔的面积。 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对4种植骨后状态依次扫描,收集C5-6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剔除软组织的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Studio8.0软件中对收集的点云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还原拼接,再现4种植骨状态。 在同一软件中以C5-6基准高度状态为基础模拟6种颈椎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前后缘基准高度的10%、20%、30%、40%、50%和60%。并与4种高度植骨状态共同采用新的多平面动态测量(MPDM)方法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和外口面积。 研究结果:对螺旋CT的VR和MPR测量基准高度椎间孔的面积与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MPDM方法测量椎间孔中间孔的面积进行比较,尚不能认为3D-LSRMPDM与MPR工作站测量结果存在差异(t=2.297,P=0.070)。 在测量退变模型的椎间孔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椎间高度丢失的增加,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原始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 在测量4种高度植骨状态的椎间孔数据中发现,当植骨高度为基准高度的160%时,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和外口面积与基准高度状态下的椎间孔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v=0.049,Pm=0.015,Po=0.024);随着椎间撑开植骨高度的增加,椎间孔大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缩小。 研究结论: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骨骼可以获得高仿真的表面三维图像,可用于对骨骼系统的各种解剖参数的测量;新的颈椎椎间孔测量方法客观精确,避免了螺旋CT测量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重复性好,且能动态测量椎间孔特定的平面,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椎间高度在退变丢失基准高度的30%以后,因骨性椎间孔中间面积比基准状态显著缩小,提示此时可能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不同植骨高度状态椎间孔的变化结果表明,植骨高度达到上下相邻正常椎间隙高度平均值的160%时,椎间孔的面积显著增大,随着椎间撑开植骨高度的增加,椎间孔大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缩小。
其他文献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是Bradham等在1991年用亲和色谱法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的;由349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为38kDa。CTGF是C
背景: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在微生物分类学上归属柔膜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脲原体属。其分为两个生物群,分别为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biovar 1)和生物群2(bio
目的:通过检测性成熟小鼠卵巢的膜细胞、间质细胞和各级卵泡雌激素受体α亚型和雌激素受体β亚型的表达情况,同时体外培养性未成熟小鼠窦前卵泡,检测其各级卵泡的雌激素受体
目的:1.在转录因子水平上,通过对NF-κB激活的干预,来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机制;2.观察特异性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防治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
目的: 研究LASIK手术后,近视屈光不正患者双眼视机能的改变状况。 研究方法: 选取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施行LASIK屈光手术的患
目的 观察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前后甲状腺细胞促凋亡蛋白(Fas、FasL)及抗凋亡蛋白(Bcl-2)的变化,分析131I治疗剂量与治疗后凋亡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131I治疗后所致的甲减与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