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朴学大盛,考古释经,成就斐然。时至晚清,国势衰颓,西学东渐,中西交融之际,子学复兴。时郭庆藩《庄子集释》出,既承朴学之传,又扬子学之帜,实为集大成之作。本文设立第一部分“《庄子集释》作者研究”,通过考察郭庆藩的家世、生平及其著作,以明《庄子集释》产生之家学渊源和学术积淀。《庄子集释》作为郭庆藩代表作,为世所重,然郭氏其人及其他著作,却鲜为人知。他一生著作等身,《集释》之外,尚有训诂学及文学著作三十余部。然而这些作品大多散伙,或有存者,也并未刊刻流传,仅以稿本保存,常人难以得见,故后世学者对其人其作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多方面搜集考察,得到一些关于郭庆藩家世生平及其著作的资料,力图更为全面地反映郭庆藩其人及其学术成就。本文设立第二部分“《庄子集释》学术环境研究”,通过考察清代朴学及清末子学之盛衰状况,以明《庄子集释》产生之社会与学术之必然原因。朴学为清代显学,时至晚清末季,虽盛况不再,然毕竟为一代之学术思潮,其余绪遗响为后人所承,成就仍然可观。道咸以降,子学复兴,“以子证经”蔚然成风,当此之时,郭庆藩作《庄子集释》,实乃朴学与子学融合之成果。《庄子集释》既成,因其成就显著,流传亦广,对当时及后世学术产生的深刻影响,亦在本文略加论述,以明《庄子集释》之学术地位。本文设立第三部分“《庄子集释》文本研究”,包括体例、内容、价值和不足四个方面。《庄子集释》属于“集注”体之作,具有该体式著作的基本特征,即集诸说以作解,并发明所解之文义,然后就从这两个特征出发,分析《庄子集释》的内容,既集诸说,便有保存古注并使之成一系统整体之功,既发明文义,便有丰富、完善研究成果之功,《庄子集释》的价值,便在于此。成就虽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指出其疏失,可以让我们对《庄子集释》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本文是在把握作者学术背景和清代学术环境的前提下,对《庄子集释》一书进行考察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郭庆藩及其学术成就,有助于深入了解“集释”体式的渊源及特征,有助于深化对清代考据学、训诂学以至于整个朴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集释》在庄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