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业虽已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的雏形,但较高的市场垄断程度仍然阻碍了其经营效率的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承诺5年后完全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进入在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逐步放开,使得它们成为影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深入分析,市场结构与银行经营绩效相关性的研究以及外资进入对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方面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发展及现状,并沿着这一思路总结了外资银行近十年的经营状况,考虑其进入条件下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国内12家主要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并引入外资银行渗入度指标,考察其进入条件下,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以及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研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高度垄断向垄断竞争发展,但垄断程度仍然偏高。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垄断结构并未带来相应的垄断利润,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闭门竞争导致低效,需要外部硬约束的刺激。目前外资银行的进入虽加剧了竞争,短期内却不足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但长远看将有利于提高竞争的效率。据此,文章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即以市场结构的优化、外资银行的积极引入刺激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创新和在新兴中间业务上的发展,以此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有效竞争,提高经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