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胆囊炎”是西医病名,该病以右上腹疼痛、压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黄疸等为主症,在中医学里,根据症状描述可以归于“胁痛”、“胆胀”“黄疸”、“结胸”等疾病的范畴。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其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因此往往发病较急,并发症较多,且易慢性化,严重影响着健康。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经验较丰富,有药物治疗、针灸、药膳、外治等方法,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在缓解症状、防止复发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针灸治疗急性胆囊炎早有记载,而阳陵泉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同时又是胆腑的下合穴,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有着良好的作用。目前关于阳陵泉穴与急性胆囊炎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但不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缺少与其他穴位的对照研究,有的检测指标过于单一,有的实验对象选取不当等,这些问题均使其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下降。所以,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家兔急性胆囊炎模型,引进血常规和小动物微型B型超声检查,从而更加直观地观察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的变化以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急性胆囊炎和阳陵泉穴的相关性。本研究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32只,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和阴陵泉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于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第二天,电针相应穴位,连续治疗7天,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变化、胆囊外观变化以及胆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建立: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于家兔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菌液后,术后第1天,血中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P<0.01),持续到术后第9天;术后第2天,B超观察发现胆囊壁厚度明显增厚(P<0.05),持续到第9天;取材后,同时也发现胆囊壁重度水肿,纤维重度增生,与周围组织黏连较重,轻度坏疽,与周围组织轻度黏连,无坏疽及穿孔;术后第9天,胆囊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胆囊上皮乳头水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上皮黏膜变短,部分消失,呈全层坏死样改变,肌层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2)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白细胞计数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阳陵泉和阴陵泉穴治疗后,两组WBC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胆囊壁厚度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阳陵泉和阴陵泉穴治疗后,两组胆囊壁厚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且阳陵泉组胆囊壁厚度值较阴陵泉组显著降低(P<O.05)。结论:(1)通过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建立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方法可行。(2)电针“阳陵泉”及“阴陵泉”穴均能减轻急性胆囊炎家兔的炎症,起到消炎的作用,且能修复增厚的胆囊壁,使胆囊壁变薄,因此,可初步认为电针阳陵泉和阴陵泉穴均对急性胆囊炎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从改善急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壁厚度来看,初步认为阳陵泉穴比阴陵泉穴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