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最广泛的交往活动,是教育者用既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交往活动。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凸显出一些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单子式的教育模式,它建立在“主——客”二分模式的基础之上,过分强调教育者主体性的地位而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者运用“填鸭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感受,导致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兴趣。加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与现实相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大多是照本宣科,而很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内容上空乏无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独语”往往导致受教育者的“失语”,这种“你说我听”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使受教育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一概念的提出,重在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如何实现理解和沟通的问题,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