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诊查微型仿生机器人及其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诊查微型仿生机器人凭借能够在肠道内主动运动、可诊查部位广等优势将逐渐成为胃肠道诊查中的热门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71767)、上海市科研项目(No.19441910600,No.19441913800,No.19142203800)、上海闵行区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No.2019MHC053)、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项目(No.IMR2018KY05),对肠道诊查微型仿生机器人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并针对其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优化,为建立新的肠道疾病的微创或无创诊查机器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肠道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根据人体肠道的延展特性并因其生物力学呈非线性的变化,建立肠道机器人在肠道中扩张的驻留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设计研究适应人体肠道生物结构特征的微型仿生肠道机器人运动系统。采用仿尺蠖式驱动方式,通过扩张伸缩的方式来进行双向运动。设计变径比可达3.3的新型双层交错式弧形锚定机构,实现在肠道内的有效驻留并减小机器人尺寸。为使机器人结构更加紧凑,轴向运动机构采用丝杠螺母式设计并通过电机及减速器进行驱动。整个运动系统的直径为13 mm,机构完全收缩时的整体长度为29.3 mm,完全伸长时可达40.3 mm。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原理分析及模块搭建:分析现有无线能量传输模式,选取基于电磁感应耦合式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并根据肠道机器人在人体肠道内的实际工作情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究。分析无线供能的机器人诊查系统所需的能量功率、能量传输稳定性和人体生物电磁场安全性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基于反射负载理论,建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根据肠道机器人工作的要求,设计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线圈及电路。发射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优化设计:提出新的平行对置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首次在发射线圈中嵌入磁芯。通过数学理论推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并对磁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实验验证磁芯对平行对置式发射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分析系统的传输效率、接收功率和传输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添加磁芯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最大能量传输效率达到8.68%,系统整体的能量传输稳定性在90%以上,最高可以达到94.24%。对比没有磁芯的情况,能量传输稳定性仅为83.06%。所提出系统发射线圈采取上下式结构,线圈的间距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线圈间距的缩小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稳定性。还提出结构简单的U型发射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加入磁芯后的U型发射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最大传输效率达到14.13%,最大接收功率达到3780.75 m W;平均能量传输效率为4.16%,平均接收功率为1337.24 m W。综合而言平行对置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稳定性较好,肠道机器人可以在较大磁场范围内稳定工作,在一次诊查中可以检测更大肠道范围。接收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根据三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原理,对负载线圈匝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三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为肠道机器人供能的传输效率和接收功率。并提出新的类亥姆霍兹式负载线圈三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一步优化系统传输效率。通过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类亥姆霍兹式负载线圈三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改善传输效率和接收功率。实验结果显示,在60匝接收线圈情况下,类亥姆霍兹式负载线圈三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性能要优于常规三线圈或两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系统最优能量传输效率可达6.45%,比两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提高21.02%,同时实现844.9 m W的接收功率。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样机性能测试:样机直径为15 mm(其中运动系统直径为13 mm),长度为45 mm(包含搭载的能量传输模块、视频图像模块),总重量为20.84 g。研制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的通信、控制和视频图像模块及其电路和程序设计集成,实现肠道机器人双向无线通信与实时控制以及高清肠道内壁图像采集。对肠道机器人样机在不同管道中的运动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并测试肠道机器人样机在无线能量传输环境下各模块性能。结果表明肠道机器人各模块能够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磁场环境下正常工作。本文在系统集成设计、系统优化以及实验验证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提供更优的肠道诊查微型仿生机器人系统的创新研制方案,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做出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现代的测量技术中,光学相位测量由于其精度和可扩展性被广泛的用于军事、民用以及科研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相位测量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想情况下该精度受限于散粒噪声。对于采用了量子资源比如压缩态、纠缠态等的量子测量,精度极限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海森堡极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影响相位测量精度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测量方法或是测量设备引起的各类技术噪声。尤其是微小相位的测量,会被淹没在这些技术噪
学位
现代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对于雷达的探测能力以及目标识别与跟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雷达系统朝着大带宽、分布式、多频段以及全相参等体制发展。雷达射频前端作为连接射频信号和基带信号的桥梁,完成信号发射和接收的关键任务,是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雷达射频前端具有传输损耗小、频谱资源丰富、抗电磁干扰等特性,能够弥补传统射频前端器件的部分不足,在频段选择的灵活性、宽带信号处理能力以及分布式
学位
细粒度图像识别,又被称作子类别图像识别,是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其目的是对粗粒度的大类别进行更加细致的子类别识别,但由于子类别间细微的类间差异和较大的类内变化,较之普通的图像识别任务,细粒度图像识别挑战性更大。细粒度图像识别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早期的基于人工特征的算法,基本都采用局部特征编码等方式来获取细粒度图像的特征表示,但由于特征的
学位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以其在高磁场下高载流能力,高转变温度,高不可逆场等优势,在多种电学场景下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基于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商业开发,主要集中在超导限流器、超导电机和储能装置等领域。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应用前景广阔,商业价值巨大。随着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高温超导体的力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制约着超导科学技术应用推广的因素。高场工况下超导带材受到的洛伦兹力和环氧树脂浸渍下超导线圈受到的热
学位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评估(Transient Stability Assessment,TSA)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需要能够保持其暂态稳定,并能够承受各种干扰,以便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在当今的高维/时变系统中,由于输电系统常常运行在物理极限附近,维持系统安全稳定性成为了一个挑战。因而,在线暂态稳定评估的目的不再仅针对某一组特定的“预先检验的运行点
学位
电力设备中广泛应用的绝缘气体介质六氟化硫(SF6)具有强温室效应,研制环保型绝缘替代气体对于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环保型绝缘气体液化温度较高,必须与缓冲气体混合后才能在电力设备中应用。研究三元混合SF6替代气体的绝缘性能和协同效应,可为替代气体绝缘介质的选取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得到既满足电力设备绝缘和运行温度要求又环保安全的替代方案。论文通过玻尔兹曼方程计算了
学位
基于视觉的行为理解是一个重要的人工智能问题,但即使在蓬勃发展的深度学习时代,视觉系统理解行为的能力还远达不到应用需求。因此,研究视觉智能以实现高效、鲁棒的行为理解具有巨大的价值。不同于传统的深度学习范式,在本文中,我们旨在通过基于知识驱动的视觉推理来改善行为理解。首先,我们着重研究人-物交互(Human-Object Interaction,HOI)的检测。HOI 是一个组合学习问题,其长尾数据分
学位
高清视频等新型数据业务的兴起导致了数据中心相关的流量大幅增长,因此数据中心之间的短距光互联场景需要高速率和低成本的传输方案。相干传输系统受限于激光器难以集成的问题短期内无法有效降低成本,而直接检测系统无需接收端激光器,适应于硅基光子集成的趋势。因此,本文选择直接检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高速率、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直接检测系统这一目标,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来实现高速复值信号的低
学位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加重了读者的阅读负担,想要便捷地找到需要信息变得十分困难。如何提炼文本的要点,帮助用户快速筛选所需信息成为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自动文本摘要(Auto-matic Text Summarization)技术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实现自动化地提炼文本的主要信息,生成简洁流畅的摘要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标注语料库的构建以及深
学位
5G/B5G无线通信系统以sub-6 GHz与毫米波为通信频段,通过配置大规模天线和密集基站应对无线信号的路径损耗。毫米波使能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与超密集组网技术为无线信号传输带来丰富的空域资源,允许用户空分多址接入以实现能效的“绿色通信”。高度的时频资源复用导致严重的多用户干扰问题,5G/B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