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以及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日益的增多,使很多老人出现了“长寿但不健康”状况。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老人不仅健康问题突出,而且养老和医疗服务严重缺乏,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老人福利基本处于空白,而且,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照护资本处于快速和极度衰萎状态。虽然近些年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已基本普及,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欠缺,失能老人生活保障能力的不足,社会照护资本的短缺,使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和谐社会目标的达成,而且关乎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直接关系着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是社会文明的直接表征。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镇化快速发展及经济“新常态”面临转型再平衡的关键时期,能否解决好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将直接考量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本文基于需求理论和公平理论,结合山东聊城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失能老人在长期照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失能老人在家庭长期照护社会资本衰萎的同时,外部长期照护社会资本并未很好地起到“兜底”作用,农村失能老人陷入了“两边靠不住”的窘境。基于此,本文在讨论各照护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照护主体有效履责情况下的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指出,引致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资本短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一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和家庭空巢化,二是少子化趋势使得家庭规模不断减小;三是家庭中利益格局变化导致老人不再受重视;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建设的滞后、贫困失能老人的社会养老救助制度的缺失,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缺乏,则使得在家庭照护资本衰萎情况下社会照护资本难以起到“弥补空缺”的作用。本文的总体判断是:现阶段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主要还是靠家庭,然而,家庭照护的现状则已然说明家庭已难以担负失能老人的完全照护责任,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与供给间“缺口”的日益扩大,给农村失能老人的生存及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充分关注。研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就必须充分调动家庭、政府、社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明确各照护主体责任,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本文认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长期照护方式的选择不可能通篇一律,也不可能从传统的家庭照护直接转变到机构照护等社会照护方式上,而是要针对老年人的失能程度、照护需求的差异性以及老年人家庭的经济承负能力等,选择差异性的照护方式。为此,论文最后提出了通过完善农村社区来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或照护中心,以及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及失能老人认定和等级评估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建议,目的在于根本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