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主要研究大熊猫放归野外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包括菌群的种类、分布以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为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启动的大熊猫野外放归工程提供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的资料,以保证放归后大熊猫饲料的合理搭配,使放归大熊猫能够顺利地度过环境和食物结构的转换期,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其存活率。 选择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和其圈养双胞胎兄弟作为研究对象。粪样采集从2004年1月至12月,运送采用好氧和厌氧两种运送培养基分别运送的方法,样品立即于当日按常规方法进行稀释,接种和计数。根据已报道的肠道常见菌,选择15种选择性培养基,按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需氧或厌氧培养。其中,厌氧培养采用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鉴定主要依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采用传统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3种菌,它们分别是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变形杆菌(Proteus sp.)、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Bacillussp.)、酵母菌(Yeasts)、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类杆菌(Bacteroides sp.)、双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