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与必然结果,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及方式,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对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城市化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转移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几乎涉及到一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具有多元化、复杂性特征,不完全是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因素驱动的;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国家城市化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业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积累了一些棘手的体制性障碍和社会矛盾,包括:城市化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城市化发展模式偏重于粗放;城乡一体化程度低,差距较大,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难以融入城市主流;城市发展的区域协调不足等。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走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从经济来看,促进城市化发展,有利于缓解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协调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供应能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拉动内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实现;从社会来看,由于身份而非能力、技能的方面差异,农民工往往遭到城市群体的排挤和歧视,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户籍制度、土地补偿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来消除城市主流社会对农民工在就业、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歧视,降低失地农民的被剥夺感,让其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从这一点说,城市化的内涵不仅仅在于人口在地域、工作上的转变,同时也是身份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以城市化的经典理论为依据,以“城市化动力机制决定城市化模式”为主线,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为借鉴,以中国的特殊国情为现实土壤,来研究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及模式的演进机制及阶段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完善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在户籍制度方面,完善迁移政策、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来消除“身份上的歧视”,降低农民融入城市的诸多壁垒,最终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在土地政策方面,以产权为细节、以流转市场建设为依托,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行多元化改革,通过公开拍卖所有权、废除地价“双轨制”、改善土地经营承包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来提高农民的补偿费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区域城市发展方面,加快城市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城市联合、协调、合作机制;在公共服务发展方面,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事业、公共卫生服务及供给能力,提升行政办公效率。在社会保障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社保体系,按照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政策、机构,逐步扩大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等。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逐一进行阐述,从而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打下基础及做出铺垫。第二部分是城市化及其相关理论和主要发展模式。首先回顾城市产生的背景,并对城市化的概念、界定方法、内涵、功能、特征等逐一作出深刻的阐述;然后对城市化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及归纳,主要从城市化的空间发展理论、人口城市化理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理论进行分析,为实证分析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及理论依据;最后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性分析,对其特征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指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历史回顾。将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解为:曲折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发展时期,对各个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历史分析,并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Ⅰ—典型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从区域城市化模式着手,通过考察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性差异、动力机制、城市群及城市带发展模式,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Ⅱ—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通过对我国几个典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考察,将如何解决城乡分隔作为根本出发点,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六部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路径选择,在之前有关中国城市化现状、历史进程、阶段特征、区域性分析、城乡一体化分析等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