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的视网膜功能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RCS大鼠以自发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为特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P模型之一。为探索非色素性RCS大鼠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和设定参数下的视网膜功能特点,本次实验通过监测RCS大鼠F-ERG中的ISCEV-ERG和-40~+15 dB光强递增的暗适应ERG的变化为未来RCS大鼠应用于RP机制和治疗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方法:选取RCS大鼠13只,分为A、B组。实验前散瞳并暗适应4小时,在暗红灯光下腹腔注射氯胺酮/甲苯噻嗪复合麻醉剂,角膜予0.5%盐酸丙美卡因麻醉,记录电极安放在角膜中央,参考电极插入大鼠颊部的皮下组织,接地电极插入大鼠尾端皮下组织。A组7只大鼠分别在出生后17天、22天、27天、32天根据国际标准(ISCEV) F-ERG程序记录暗适应O.0063ERG、暗适应2.0ERG、暗适应振荡电位、明适应6.0ERG、明适应30Hz闪光ERG共五项反应。B组6只大鼠分别在出生后22天、27天、40天以5dB为间隔依次衰减闪光强度记录暗适应ERG。测量和分析F-ERG的a、b波的潜伏期和波幅以及光强递增的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  结果:ISCEV-ERG结果显示暗适应O.0063ERG的b波在出生后第22天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暗适应2.0ERG b波自出生后第27天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第32天。明适应6.0ERG b波在出生后22天升高后在出生后第32天下降。ERG-40~+15dB梯度刺激视杆细胞反应可以看到RCS大鼠在出生后第22天的光强阈刺激为-5dB(0.63 cds/m2),在出生后第40天阈刺激消失,曲线形态也已趋于水平。  结论:ISCEV-ERG结果表明非色素性RCS大鼠在出生后22天左右视网膜功能趋于成熟,出生后第32天时视杆细胞功能已经明显受损,在32天达最低值,而视锥细胞功能受损在出生后第32天已经比较明显。-40~+15dB梯度刺激视杆细胞反应的结果进一步证明视杆细胞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严重受损,尤其是中低强度的光刺激下。非色素性RCS大鼠的视网膜治疗性干预应尽早。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采10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执行功能障碍(PSEI)患者,并通过一系列评估量表反映其执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表现的变化,从而观察高频rTMS对PSEI患者执行
NKG2D为生理状态下表达于NK、CD8+T、γδT、NKT细胞表面的一种活化性受体,可在少部分不同功能状态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DSS-肠炎小鼠及克罗恩病患者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