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寓言到文学神话——“寻根文学”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的变革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坛骤然崛起,以强势姿态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又一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不同于控诉历史,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文学主题,“寻根文学”一经出场,便带有鲜明的“回归”诉求和书写倾向,但在浩荡的历史文化宣言和口号遮蔽下,隐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宏大愿望和野心,“寻根文学”作家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和努力。最终至“寻根文学”思潮落幕,也并未真正完成宣言中高于文学本身的文化命题,但其介入和参与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变革,突破了一贯传承的现实主义“反映论”认知模式,大量引进西方文学观念,糅合众多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小说技法,与中国本土创作经验相结合,既是对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一元化局面的有力反拨,又是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坛一次较为低调和成功的试验。同时,对多元化文学时代的到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当代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选取“寻根文学”与80年代小说创作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和作家心路历程,试图揭示“寻根文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在80年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共分五章,引言部分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重启此文学议题的意义。第一章从国内外社会、文化环境及文学自身运作规律入手,分析“寻根文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从关注民间文化、批判国民性劣根性、弘扬传统文化人格、重审道德仁义四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力图呈现“寻根文学”为80年代文坛注入新的元素和力量;第三章重点分析“寻根文学”思潮为80年代小说转型所提供的必要条件,揭示其与80年代小说嬗变的可能;最后一章为结语,总结全文,梳理论文脉络,并得出研究结论。
其他文献
《洛丽塔》是20世纪50年代最受争议的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荣登上了“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的宝座,并且频频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之中,奠定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作者纳博科
形容词的主要构成方式,成分是谓素联合,类序是“形+形”。“NN”式形容词的构词方式为体素联合,类序为“名+名”,属于异质构词。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录的“NN”式
安德烈·马尔罗接受帕斯卡尔悲观思想影响,从生命的死亡命运出发,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思考,认为死亡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进而引发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恐惧,使人陷入多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