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形成》(第一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宫本常一撰写的《日本文化的形成》中的第一章“住在日本列岛的人们”。《日本文化的形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代居住在日本列岛的人们,第二部分从日本文化中探究日本人的海洋性格,第三部分介绍日本稻作的起源与发展。翻译本书第一部分有助于开阔我的文化视野,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日本文化的储备,为今后我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文本选取了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章,因此我着重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通读全篇,理解作者的中心观点,争取达到翻译标准中的“信”。第二,遵循原文文本的语言风格。第三,准确把握原著文本的逻辑关系。文本是历史文化文章,要注意内容逻辑,避免译文内容前后矛盾。在实践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本文的理由、翻译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先行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第二部分为作者和作品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翻译实践分析,对在单词和句子翻译时遇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具体说明。第四部分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以及归纳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通过翻译这部作品,探寻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方法,提升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在此同时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
其他文献
以TiO2和Li2CO3分别作为钛源和锂源,聚苯胺(PANI)作为碳源和氮源,通过球磨辅助高温固相法合成N掺杂C包覆Li4Ti5O1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元素分析仪(EA)、
采用油相高温分解法制备了粒径可控且单分散的油溶性Fe2O4磁性纳米粒子(MNPs-OA),并通过配体交换对其表面进行了亲水性修饰,制备了柠檬酸(CA)、N-(三甲氧基硅丙基)乙二胺三乙酸钠(SiCO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
Al,Si,P和S掺杂石墨烯(X-Graphene,X-Gr,X=Al,Si,P和S)可用来代表具有结构异性的煤结构模型.通过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煤层气(Coalbed methane,CBM,主要成分为C
目的:分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攀钢集团成都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