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庄子》内篇作为研究对象,以“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上把握文学史的进程”为研究方法,以“士”生存的双重性为切入点,展开对《庄子》内篇思想和艺术的研究。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述了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士人主体生存的实际状况、学术繁荣的局面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庄子》一书的文化背景。第一节简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产生的过程,并从士人生存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战国时期士人生存所具有的双重性。第二节,描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第二章从无用论、虚己论、随化论、逍遥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庄子理想的生存方式。无用、虚己可以存身,随化和逍遥实现了人在观念上、在精神上对现实人生的超越。无用、虚己、随化都指向逍遥。庄子为人设计的生存方式,使人从基本的保身而至最终的超脱,内蕴着从沉重走向飘渺的深层逻辑。 第三章把《庄子》内篇的结构概括为散而不乱的链条型结构、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跳跃性结构、生发式结构等四种方式。《庄子》内七篇的结构不是单一结构的运用,而是多种结构交织在一起,在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结构中有跳跃性的结构,在层层递进的结构中也表现出了环环相扣的严密,《庄子》内篇的文章呈现出复合式的艺术结构。 第四章对《庄子》内篇的意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庄子》以大木形象、畸形人形象阐发“无用”为大用和“无知”为大知的哲学观念,这两组意象递次发展,彼此相承,形成了一个意象群。《庄子》通过对无用存身的思想向无知得道思想发展的论述使人的精神获得了一种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 第五章分析了《庄子》内篇寓言型的表达方式。《庄子》内篇的寓言继承而又改造了神话,使之成为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具有哲理化的倾向。《庄子》内篇的寓言从情节完整、场景转换、时间性概念的应用等方面表现出了故事化的倾向。《庄子》内篇寓言哲理化的增强,突出了其寓言的意义性成分;而故事性的增强,则强调了寓言的叙事成分,《庄子》寓言神话色彩的降低与哲理化倾向《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摘要的渐次增强以及《庄子》寓言的故事化倾向正是理性精神高涨时期的产物。 结语对整篇论文的观点给予了总结,提出要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从民族思维发展流变的角度开拓《庄》学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