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患者中测定血清骨代谢指标对于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血液科初诊的178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生化、影像学检查、骨髓相关检查以及骨代谢指标测定等。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全身CT、MRI、PET-CT及全身类PET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骨病类型将患者分为A、B两期,骨病A期:无任何骨病表现或者仅仅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病B期:发生了溶骨性改变和/或出现更为严重的病理性骨折。所有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均进行了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日前截止2018年12月31日止.其中有36例患者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进行了连续动态的多次骨代谢指标检测。选取相同例数在相同时间段、相同中位年龄的健康体检人群的骨代谢数据作为对照组,分析和比较不同分级分组的MBD患者的基本特征、临床资料不同表现、骨代谢指标、治疗效果评估及预后和生存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178例MM患者中,首诊时临床表现为全身各处骨痛的有167例;生化检查提示高钙血症的有37例;结合影像学检查,有84例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出现溶骨性破坏的为155例,而出现最为严重的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达到了73例。对于骨病发生的部位而言,最常见的是脊柱(90例),肋骨(66例)和骨盆(54例)也受累较多,颅骨(28例)、四肢长骨(16例),而累及到胸骨、肩胛骨和锁骨的较少,合计21例。2、分组依据及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2015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分级与诊断标准,将本研究中的178例患者分为骨病较轻的A组(57例)和骨病相对严重的B组(121例),A组与B组患者的性别、中位发病年龄、LDH、尿酸含量、血清白蛋白以及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然而,B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血清钙离子浓度及血肌酐水平则有明显的升高,同时,B组患者的骨髓检查提示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均P<0.05)。3、初诊患者骨代谢指标的特点:对所有初诊MBD患者的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1型胶原氨基末端延长肽指标(P1NP)及血清骨钙素(OCN-MID)指标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型胶原羧基末端延长肽(β-CTX)含量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治疗后MM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经过系统治疗后,MBD患者的P1NP及OCN-MID含量有明显的上升,β-CTX含量有大幅度的下降,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其与患者治疗前的相应指标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与正常对照组分析后发现两组之间已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5、不同组别患者的疾病变化状态:不同组别的MBD患者在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A组26.62个月VS B组18.11个月P=0.036)及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30.31个月VS 21.05个月,P=0.024)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1、MBD患者流行病学特点:MBD是MM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本研究中约94%(167/178)的MM患者在初诊时即存在MBD,略高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50-70%),其中大部分MBD患者的确诊时已处于较晚的分期,3期及以上占68%(121/178)高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50%左右).2、两组MBD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骨病B组患者的多个不同临床指标如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及血清钙浓度均明显高于骨病A组。提示骨病B组患者的肿瘤负荷及对靶器官的影响较大,预示着不同的骨病分级可以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3、不同组间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变化特点:MM患者的ISS分期越晚、骨病严重程度越重,其骨代谢指标的差异性越显著.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的骨破坏程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骨合成的水平则是明显增加;4、MBD患者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变:系统治疗后,MBD患者的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已无明显差异,提示系统治疗对于MBD患者骨代谢的改善有着显著的影响;5、不同组别MBD患者的疾病变化状态:单因素分析显示B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疾病进展时间(TTP)上均明显小于A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结果则显示骨病较重的B组患者与较轻的A组患者在总体生存期(OS)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分析示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