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究一种有效利用餐厨废油、减小鼠李糖脂生产成本的新途径,并将其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尤其是目前少有文献有关餐厨废油资源化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报道,因此这对丰富餐厨废油资源化过程及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蓝色凝胶平板法初筛和排油圈法复筛从新鲜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产表面活性剂菌SWP-4,经16S rDNA序列鉴定为Pseudomonas sp.SWP-4。通过对SWP-4的形态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生理特征鉴定,得知Pseudomonas sp. SWP-4是一株能产铜绿色素的、好氧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然后通过优化接种量以及培养基中氮源种类、碳氮比、碳源量、Ca2+、Mg2+及Fe2+含量,以提高餐厨废油的转化率及代谢产物的产量。Pseudomonas sp.SWP-4的代谢产物经薄层层析初步鉴定为一种糖脂类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利用比浊法绘制优化条件下Pseudomonas sp. SWP-4的生长曲线,并测定餐厨废油转化过程中发酵液pH、表面张力、鼠李糖脂含量及餐厨废油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餐厨废油转化前后组分变化情况,最终结果表明Pseudomonas sp. SWP-4对餐厨废油的转化率达88%,鼠李糖脂产量达13.93 g/L。接下来,利用离心、酸沉淀、蒸馏分离提纯Pseudomonas sp. SWP-4转化餐厨废油的代谢产物,经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喷雾电离质谱表征,结果表明其为鼠李糖脂。此外,本文还评价了Pseudomonas sp. SWP-4代谢产物的表面活性(包括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增溶性)及稳定性(包括耐盐性、耐酸耐碱性、耐高温性),并结合同步热分析仪对鼠李糖脂的热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表征。最后通过原油降解及原油降粘两方面研究了Pseudomonas sp. SWP-4转化餐厨废油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通过表征Pseudomonas sp. SWP-4的细胞表面疏水性,证明菌体能摄取、代谢疏水性碳源的可能性。为了缩短原油降解周期及提高原油降粘程度,论文尝试了在实验过程中添加少量餐厨废油以刺激Pseudomonas sp. SWP-4的生长及鼠李糖脂的产生,并比较过程中菌体细胞疏水性、表面张力、鼠李糖脂含量、乳化活性的变化,再通过GC-MS分析原油降解前后组分变化,结果表明餐厨废油的添加能增强原油的降解及降粘效果。岩心驱油模拟实验中,一次水驱采收率为5.8%,将Pseudomonas sp. SWP-4转化餐厨废油的发酵液注入岩心,于30℃下闭井24 h后进行二次驱油,原油的采收率达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