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戏剧是一座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等这些语言和修辞手段在莎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喻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其翻译一直是修辞翻译中一个难点。不同的汉译本比喻的翻译方法各异,其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莎剧比喻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纵观国内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鲜有深入且系统地探讨莎剧比喻及其翻译。本文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为指导,对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兴的方法论,接受理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文本—读者关系。接受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中往往带着自己在以前阅读、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接受效果。本文主要选取《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八部影响较大的戏剧,结合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等具有代表性的汉译本,分别从读者的作用与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接受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对相应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的仔细分析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莎剧比喻传承着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化;在翻译比喻时,应尽量保留和传达原文形象;对译文的评价、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应该考虑读者的作用与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接受与文化交流。通过具体分析,本文将进一步证实接受理论在莎剧中比喻翻译中的可行性。运用接受理论来研究莎剧比喻的翻译,是莎剧翻译研究新的视角,也希望能弥补对莎士比亚剧本中比喻汉译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