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的因果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m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人口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现存的户籍制度等因素,造成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难的问题。2014年末,流动人口达到了峰值——2.53亿人,而从2015年后,流动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倍受重视。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融入问题作过不少研究,主要贡献在于衡量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已有共识是社会融合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维度进行衡量。社会融合的经济、社会维度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少有文献将重心放在文化和心理融合层面,本文主要从心理层面进行探讨。教育作为影响社会融合的重要变量,现存文献在研究时都将教育作为外生变量研究其对融合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教育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存在内生性问题。第一,可能存在无法观察的变量(比如能力、个人特质等)带来的遗漏变量问题,造成扰动项与教育相关,使得估计结果是有偏的;第二,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可能是流动人口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这样流动选择与受教育程度本身存在互为因果的可能,也会造成内生性问题。因而前人不考虑教育内生性得出的因果影响是有问题的。本文使用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教育(本文使用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数)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是否存在因果影响。笔者分析了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在教育对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影响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整体样本还是城乡、男女子样本,教育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均没有因果影响。本文进行了大量的识别检验来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还作了稳定性检验,以证明结论的可信性,检验发现除了对城市子样本的城市归属感回归外,工具变量均通过了外生性检验和弱工具变量检验,证明了本文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然而,由于本文使用的流动人口数据的样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高等学历样本,考虑到大学学历在劳动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因而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教育对于流动人口的融合没有任何作用,本文的结果可以认为是教育对低学历(大学学历以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作用。在教育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的机制分析部分,笔者分别加入出生年代、行业与收入、家庭禀赋、配偶受教育程度、流入地社会资本和心理方面的变量进行机制研究。研究发现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对社会融合影响上有很大差异,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行业、收入、配偶受教育程度对城市子样本影响较大,对农村子样本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2014年,中国程序化广告市场规模为52.3亿元,增长率为141.0%,预计到2017年,中国程序化购买市场规模将达到187.6亿元。2015年,程序化购买到了关键期。移动DSP成制高点,屏投放已是主流选择,大型广告主趋于PDB,DMP地位愈发重要,独立DSP价值凸显,移动视频程序化购买渐入佳境。同时,目前国内的大数据营销与程序化购买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优化和解决。如,通过程序化购买的广告资源质
本文以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承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探索手工技艺师徒传承作为信息传播的特点、过程与效果,考察和分析传承实践中影响传承效果的多重因素,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