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考古学的兴起使得考古学家开始关注到考古材料背后的信息,这需要“中程理论”方法作为静态材料和动态历史之间的桥梁,而在旧石器研究中,石制品微痕分析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角页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汾河流域重要的石器原料,为更好了解使用此种原料的古人类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设计开展本次微痕模拟实验,选取27件现代角页岩石制品实验标本进行14组微痕实验。实验选择不同硬度的加工材料,涉及新鲜牛肉、新鲜牛筋、新鲜松木、干松木、新鲜牛骨以及干牛骨,运动方式包括切、刮、锯、砍砸、钻。通过模拟石制品使用实验,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角页岩石制品在加工不同材料和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下微痕不同,结合高低倍法得到其微痕特征如下:1)在加工软性动物材料时,角页岩微痕以磨蚀痕迹为主,主要为轻度磨圆和清晰的擦痕;2)在加工中软性动物材料时,开始出现少量片疤,尺寸在383微米左右;3)在加工中性植物材料时,片疤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开始出现连续分布的片疤,锯新鲜的树木会产生翻越式片疤,片疤尺寸集中分布的范围为791-2893微米,且光泽比较明亮清晰;4)加工中硬性植物类同样存在翻越式片疤,片疤尺寸集中分布在1171-4772微米之间;5)加工中硬性动物类材料的片疤尺寸集中在862-6736微米;刃脊中到重度磨圆,有光泽,以及与刃平行的擦痕。6)加工硬性动物物质标本上出现片疤数量最多,片疤尺寸集中分布在1036-4039微米之间。同时踩踏实验表明,后埋藏微痕的分布位置随意没有规律,在石器全身都可能出现,这与使用微痕规律地分布在使用部位有明显的差异,在进行微痕分析前,可以先进行石器保存状况的评估,排除严重后埋藏过程的干扰,提高微痕分析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