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受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众多环节中究竟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各种因素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仍未完全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亿,已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有6300万人患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症。研究中国人骨矿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规律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等,无疑对整个世界骨质疏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寻找致病基因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进一步研究会确定骨质疏松的直接病因;找出敏感的基因标记,预测骨质疏松的骨折危险性;寻找新的基因克隆分子,开发药物防止骨丢失和逆转骨质疏松。 有鉴于此,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探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在骨质疏松症普查、诊断方面的作用,为定量超声的广泛应用提供数据。2.对甘肃南部藏族聚居区藏族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以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以期了解藏族女性这一特定种族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骨质疏松症发病规律,骨丢失率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3.确定藏族女性定量超声峰值骨量标准,为藏族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确立提供基本数据。4.初步了解年龄、种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对骨质疏松的影响。5.通过对藏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和降钙素受体基因型多态性分布的研究,了解其与其他种族有否或有何种差异,其与骨质疏松发病有否联系。 第一部分 藏族女性定量超声调查 目的:评价定量超声在骨质疏松症普查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藏族女性跟骨定量超声参数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方法: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了208例正常藏族女性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骨硬度指数。结果:藏族女性足良骨定量超声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9岁。40岁以后各组与峰值组比较有显著性中文提要藏族女性骨质疏松症与部分相关基因研究差异,30岁以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40岁以后3组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n.76%、22.58%和34.09%。反映增龄性改变宽带超声衰减最敏感;骨质疏松检出率宽带超声衰减与骨硬度指数相同,均大于超声声速。结论:跟骨定量超声三种参数均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检测,BUA反映骨量增龄性改变和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最敏感。第二部分藏族女性定量超声骨密度峰值的建立 目的:为了广泛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对藏族女性骨质疏松进行诊断,必须建立本地本实验室藏族女性定量超声骨密度峰值。方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24一42岁青年女性170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UBIS300O测量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骨硬度指数,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藏族女性定量超声骨密度在32一33岁年龄段达到峰值水平,BUA、505和 STI分别达到67.3*2,2,1543,6士5.6和57.3士2.0。结论:藏族女性峰值骨量较高,可能与高运动量、高钙摄入及高体重有关。第三部分藏汉族妇女跟骨定量超声增龄性改变 目的:评价藏族与汉族女性跟骨超声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各年龄段骨累计丢失率。方法:用定量超声仪测定了251例汉族和176例藏族女性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骨硬度指数。结果:藏族女性跟骨峰值骨量出现在30一39岁。30岁以后各组与峰值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40岁以后3组骨丢失率分别是23.8%、34.94%和53.95%。而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出现在40岁组,30一59岁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60岁以后差异显著。反映增龄性改变宽带超声衰减最敏感:在骨丢失率方面,骨硬度指数最敏感。结论:藏族女性骨密度峰值较早出现,且高于汉族女性,而骨丢失率亦高于汉族女性。第四部分藏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与定量超声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旨在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与藏族女性峰值骨密度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孙LP)藏族女性骨质疏松症与部分相关基因研究中文提要对170例健康藏族中青年妇女和17例骨质疏松患者的VDR基因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正常对照组VDR基因bb、Bb、BB分别是90.59%、9,41%与O%;骨质疏松组分别是88.24%、n.76%和O%;两组各基因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就目前调查例数而言,我国藏族女性骨质疏松与BB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第五部分藏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定量超声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藏族妇女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定量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75例绝经后妇女和99例健康年轻妇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凡灯LP)检测CTR基因型,应用定量超声法测定跟骨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以及骨硬度指数。结果:藏族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TC和TT(分别占90.2%、7.9%和1.9%),等位基因频率C为95.1%,T为4.9%。年轻妇女组TC基因型者宽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