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由PucciniastriiformisWestendf.sp.tritici所致)是我国小麦的第一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经济、有效、环境安全的首要措施。由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抗性常常因新毒性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某些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品种其抗性较为持久,因此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有效地利用数量抗性资源,需要明确它们的遗传特点。为此,本试验通过田间观察和显微镜下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数量抗病性组分及其遗传规律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应用通径分析、联合尺度检验等数量遗传学方法对Libellula(LB)、咸农4号(XN)、感病品种铭贤169(MX)及其杂交后代的几个田间抗病性组分和组织病理学的抗病性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与感病对照品种MX相比,LB和XN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数量抗病性,LB和XN的严重度分别约是MX的1/6和1/10。
(2)XN、LB在孢子萌发上没有差别,当芽管开始形成气孔下泡囊的时候,LB上芽管进入气孔形成气孔下泡囊的频率低于XN,但LB上气孔下泡囊发展成为病斑的频率比XN高。LB和XN都含有控制抗侵入和控制抗扩展的微效基因,并且两者之间所含基因不同。LB的抗性表达比XN早。
(3)菌落长度和宽度以及菌落面积和侵入频率(气孔下泡囊数/cm2)的相关系数很小,而且病斑大小和病斑密度的相关系数也很小,因此度量锈菌扩展的抗性组分与度量锈菌侵入能力的抗性组分的相关性较差。
(4)菌落长度和宽度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57和0.79;显性度很低,分别为0.11和0.02;两者对菌落面积建成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40和0.55,间接效应分别为0.45和0.32,远大于其他组分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尺度检验中也只有控制菌落长度和宽度的抗病基因只符合加性(m[d])模型。
(5)LB中控制严重度(DS)、反应型(IT)、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AUDPC)的是2~3个的隐性基因,它们的遗传力均大于60%。尺度检验中IT、DS和AUDPC只符合加性遗传模型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