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文学的生命化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aixiaoaixiao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以表现生命、歌颂生命、观照生命为基本特点。中国古人也早已察觉到了文学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到了建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逐渐衰落,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人们对文学与生命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文人在文学中全方位地展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独立的自主精神,显示着个体生命。此时的文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生命化文学,它全面体现了建安文人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将从(1)建安文人的生命观——感伤生命短暂并及时行乐,展示生命风采;蔑视礼教,通脱放达,重视自我,显示个体生命;致力于军国大事和文章写作,以求建立金石之功或成一家之言,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永恒价值 (2)建安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生命精神——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 (3)建安文学作品形式——文体、结构、文辞、作品气势的生命特征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的生命化。
其他文献
吴敬梓及其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吴敬梓在其生活的年代就以他极具叛逆色彩的个性引得当时人的钦慕和关注,他的小说也在出现后不久就受到
二十世纪湖南乡土小说与儒道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论文将以儒道文化与二十世纪湖南乡土小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沈从文、周立波、韩少功作代表划为三个阶段,分别就创作主
该文着重从四个大的方面对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时代思潮笼罩下的迁逝之悲.主要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参照历史变革、归田思想和行动等因
该文选取了这一时期创作的66首中国艺术歌曲,并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试图理清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艺术歌曲的自身发展规律.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
该文在对十七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报告文学创作的理论及实践,对特定"指代"的形成及传播过程进行具体的探讨.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