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解读——对马克思哲学中个体性问题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马克思哲学中个体性问题的研究。个体性问题本身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广阔的问题域,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个体性指向人本身,此时真正形成了“精神的个体"——个人。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普遍历史展开与个体化同时进行,历史的个性与历史的普遍必然性之间形成对抗性关系,凸现了个人生存的二重化状况,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是对这种悖论最直接的回应,故而,本文将着力点放在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的解读上,将“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希望通过思想史脉络梳理、文本解读和对现实的体认,论证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悖论,为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方向。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梳理德国古典哲学对历史个人概念的经典阐发,论述二重化悖论的显现和思辨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困境;第二章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分析马克思如何提出“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在对个体性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其理论视阈有怎样的转变;第三章通过阐释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分析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的内涵,发掘其存在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进而评析马克思对个人解放道路的理解;第四章简要论述“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中得到的回应以及在不同视阂中得到的新的诠释,最后,简要阐述马克思个体理论对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但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弱势群体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摆在国人面前。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观念渗入到各个领域,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正在接受着挑战。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方面,跨学科的研究可以启发我们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技术”是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当技术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时,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各种技术的物化形态和功效上,却往往忽略了技术的思想文化内涵,以至于当听到有关“技术文化观念”的讨论时,很多人会发问:“技术中还有思想观念吗?”,或者换种提法:“技术发展需要思想观念吗?”。 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实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建国后我国技术文化观念中与人有
韦伯是比较伦理的一代宗师,他的普世宗教伦理的比较,特别是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的比较,在比较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韦伯的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比较是韦伯
身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罗蒂看到了传统哲学的种种缺陷,试图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进行彻底的批判,声称要进行一场哲学革命,而这一切都是为构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