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马克思哲学中个体性问题的研究。个体性问题本身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广阔的问题域,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个体性指向人本身,此时真正形成了“精神的个体"——个人。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普遍历史展开与个体化同时进行,历史的个性与历史的普遍必然性之间形成对抗性关系,凸现了个人生存的二重化状况,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是对这种悖论最直接的回应,故而,本文将着力点放在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的解读上,将“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希望通过思想史脉络梳理、文本解读和对现实的体认,论证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悖论,为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方向。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梳理德国古典哲学对历史个人概念的经典阐发,论述二重化悖论的显现和思辨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困境;第二章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分析马克思如何提出“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在对个体性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其理论视阈有怎样的转变;第三章通过阐释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分析世界历史性个人概念的内涵,发掘其存在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进而评析马克思对个人解放道路的理解;第四章简要论述“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中得到的回应以及在不同视阂中得到的新的诠释,最后,简要阐述马克思个体理论对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