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酯化废水含大量有机物、难处理,须探索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本文利用高回收率的正渗透(FO)技术,将FO膜与水凝胶汲取剂联用于酯化废水的浓缩测试。本课题以三醋酸纤维素(CTA)为成膜材料,利用相转化法制备CTA膜,通过水通量等性能测试考察成膜材料的影响机制并优化膜性能;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钠(SA)为单体,通过双水相共聚法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纳(NIPAM/SA)水凝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合溶胀、退溶胀、动力学等指标,考察不同组份对水凝胶性能的影响机制并优化其性能。最后,将优化的CTA膜和水凝胶联合应用于酯化废水的FO浓缩实验中,通过改变FO运行参数(废水COD浓度、膜面流速、汲取液种类、料液p H性以及汲取剂再生效率),记录各时间段的水通量和COD浓度的变化,分析和评价废水浓缩效果。通过膜性能的分析,确定最优铸膜液配比为:14.5 wt.%CTA+10.0 wt.%马来酸68.0 wt.%+1,4-二氧六环+7.5 wt.%丙酮。其中,成膜影响机制为:CTA浓度主要作用于分子链密度;马来酸通过控制亲水基团数量和成膜速率;不同溶剂配比利用丙酮的易挥发性来推迟分子链聚合。通过水凝胶测试分析,确定制备剂最优配比为:46.5 wt.%NIPAM+46.5 wt.%SA+3 wt.%MBA+2 wt.%APS+2 wt.%PEG4000。结合红外测试、扫描电镜分析和各性能测试可知:单体配比通过控制SA浓度为水凝胶提供疏水基团进而控制水凝胶的疏水平衡;交联剂通过影响分子链的交联密度而影响内部网络的完整性;引发剂在链式反应阶段控制分子链长度进而影响网络孔径;致孔剂通过“占位”作用影响网络结构,不同的是,浓度影响孔隙率,分子量则作用于孔隙尺寸。最后由FO测试可知,最佳膜面流速为1.46 cm·s-1,水凝胶能完全克服汲取液反渗的缺点、不受废水酸碱度影响、且再生性良好。酯化废水的浓缩试验表明,NIPAM/SA/4000和NIPAM/SA两种水凝胶均能对一定浓度的废水进行浓缩处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NIPAM/SA/PEG4000产生的水通量和废水浓缩效果优于NIPAM/SA,经过12 h,废水COD浓度分别浓缩了1.124倍和1.09倍,致孔剂可以通过提升溶胀性进而提高正渗透效力,因此添加致孔剂可以提升正渗透技术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