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不当行为对物流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135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企业以人员服务为主,一线员工的高流动率一直是物流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物流企业又要求员工“顾客至上”、“顾客永远是对的”。所以物流企业一线员工在遇到顾客不当行为(包括言语冒犯、无理要求、违规行为等)时,员工自身的感受被舍弃了。正确的对待顾客不当行为,明确物流行业一线员工在遭受顾客不当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并探讨其对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对解决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员工离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物流企业一线员工被顾客不当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检验顾客不当行为构成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资源保存等理论为依据,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探讨顾客不当行为对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构建了顾客不当行为与物流企业一线人员离职倾向之间的作用机制模型。模型把工作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卷入程度和内外控人格特质作为调节变量,探索这一路径的相关作用机理。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最终结论:(1)顾客不当行为对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的离职倾向有显著的正相关;(2)顾客不当行为对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的工作倦怠有显著的正相关;(3)工作倦怠会部分中介顾客不当行为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4)卷入程度在顾客不当行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顾客不当行为在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的服务情境中会经常发生,顾客言语侵害、无理要求和违规行为越频繁,员工工作中卷入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员工也越容易产生离职倾向。物流企业应该关注顾客不当行为产生的频率,通过降低不必要的顾客不当行为,减少员工因遭受顾客不当行为而产生离职倾向的概率。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出将我国物流企业一线员工服务情境下顾客不当行为(包括言语侵害、无理要求和违规行为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卷入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离职倾向作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结合该模型,本文从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的角度提供了五个涉及顾客不当行为及其影响的管理启示。
其他文献
现金流犹如人体的血液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现金为王、现金比利润更重要已被多数管理者视为经营管理核心理念。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
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是欠发达地区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的过程.要实现特色产业有效的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反思,总
目的:评价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神经内科接受药物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68例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就诊序号奇偶数分组,奇数分为对照组(84例)
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广泛普及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便携和智能电子电动器件的发展,人们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先进的高比能量电池和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硅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4200 mAh g-1)、合适的工作电位(0.4 V vs.Li/Li+)、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是最具有前景
目的应用基于患者风险管理的统计质量控制程序Sigma-SQC诺曼图设计临床生物化学酶类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根据实验室酶类检测项目Sigma度量值大小不同,应用患者风险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各种各样的在线社交网络。不同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在线社交网络打破了物理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人们在在线社交网络中也会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形成各种各样的社区。对于用户社区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商业价值。大多数现有的在线社交网络的社区划分方法依赖于对人们在网络中的关系分析,比如好友或关注。然而现有的许多研究表明,用户交互(比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近年来科技变革带来的人们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的变化,使得线上交易变成一种新趋势。另外,伴随国家的政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口服自备药漏服率的作用。方法建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选取2015年3—10月入住静安老年医院老年康复科有自备药的患者50例为改善前组,共调
在矿井供电线路中,有相当部分线路杆塔在煤矿采空区上,由于采空区地表不断塌陷变化,导致线路杆塔基础下陷、杆塔倾斜,严重时发生倒杆(塔)事故,影响矿井安全供电。当前,国内供
现行《土地承包法》对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权利进行了不当限制,导致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凝固化,妨害了农村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现行法律对承包土地转让的消极态度在理论上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