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临床常见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及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分析可能导致其慢性化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的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并满足国际头痛协会(IHS)对偏头痛,紧张型头痛或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自制头痛问卷,详细登记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量血清25(OH)D浓度。根据头痛是否为慢性分为发作性头痛组与慢性头痛组。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头痛患者771例。偏头痛患者570人,平均年龄约为40.81±15.71岁,女性患者占82.28%,其中慢性偏头痛患者132人,发作性偏头痛患者438人;紧张型头痛患者150人,平均年龄约为45.95±14.39岁,女性患者占57.33%,其中慢性紧张型头痛111例,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患者39人;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患者51人,女性患者占60.78%,偏头痛样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患者23人(45.10%),紧张型头痛样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患者28人(54.90%)。(2)单因素分析提示,慢性偏头痛患者较发作性偏头痛患者年龄大(45.59±12.04vs.39.38±16.41,p<0.001),有更多合并焦虑障碍(13.64%vs.4.79%,p<0.001),抑郁状态(10.61%vs.4.115,p=0.003),高血压(10.61%vs.4.115,p=0.003),睡眠障碍(31.06%vs.10.50%,p<0.001)及止痛药过度使用(53.03%vs.3.42%,p<0.001)等情况。多因素分析提示,止痛药过度使用的患者发生慢性偏头痛的风险是未过度使用止痛药患者的29.174倍(OR:29.174,95%CI:14.745-57.719,p<0.001);睡眠障碍的患者发生慢性偏头痛的风险是无睡眠障碍患者的2.076倍(OR:2.076,95%CI:1.043-4.130,p=0.038);其他指标,如头痛开始的年龄,头痛程度,家族史,高血脂,骨关节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接受维生素D检测的季节和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单因素分析提示,慢性紧张型头痛较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有更多高血压(23.42%vs.10.25%,p=0.028)和止痛药过度使用的情况(24.32%vs.7.69%,p=0.026)。但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18.68±6.64 vs.15.51±6.35 ng/ml,p=0.02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慢性紧张型头痛的风险是无高血压的患者的6.991倍(OR:6.991,95%CI:1.208-40.470,p=0.030)。存在止痛药过度使用的患者发生慢性紧张型头痛的风险是无止痛药过度使用患者的5.252倍(OR:5.252,95%CI:1.288-21.425,p=0.021)。高维生素D水平是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保护因素(OR:0.915,95%CI:0.846-0.989,p=0.026);其他指标,如头痛开始的年龄,家族史,焦虑障碍,抑郁状态,高血脂,骨关节疾病,睡眠障碍及维生素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单因素分析提示,与发作性头痛组相比,NDPH患者中焦虑障碍(25.49%vs.5.88%,p=0.043)和抑郁状态的发生比例更高(31.37%vs.5.88%,p=0.009)。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伴有抑郁状态的患者发生NDPH的风险为无抑郁状态患者的13.674倍(OR:13.674,95%CI:1.550-120.630,p=0.019)。其他指标,如头痛开始的年龄,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骨关节疾病,睡眠障碍及维生素D水平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睡眠障碍和止痛药过度使用可能是慢性偏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血压和止痛药过度使用可能是慢性紧张型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保护因素;(3)抑郁状态可能是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