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侧方扩散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减压效果评估及疗效预测方面的作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影响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指导意义及对手术效果评估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0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6例行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为监测组,88例无电生理监测设置为对照组。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操作方式:在颧支和下颌支分别予以刺激,记录同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颏肌的消失情况。按侧方扩散反应波形消失数量将其分为消失组、部分消失组、未消失组并记录,对术后即刻及3个月的患者进行手术效果的随访分析,对患者分别在术后3天和3个月进行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分析。同时记录患者责任血管种类,结合术中监测时所提示的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变化等因素,对术后出现延迟治愈的患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即时效果示:监测组中有效率为91.4%(106例),对照组中有效率为79.5%(70例);术后3个月效果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5%(105例)和75.0%(66例)。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近期和远期的治愈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监测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电生理监测组情况:患侧均能记录到特征性侧方扩散波。在116例患者中,LSR消失组有患者71例(61.2%),部分消失组有患者36例(31.0%),未消失组有患者9例(7.8%)。(1)术后即时效果示:LSR消失组、部分消失、未消失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8.6%、88.9%、44.4%,无效率分别是1.4%、11.1%、55.6%。结果显示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三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提示LSR未消失组分别与消失组、部分消失组的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7)。LSR消失组和部分消失组对于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3个月效果示:LSR消失组、部分消失、未消失组的有效率分别是100%、91.7%、11.1%,无效率分别是0%、8.3%、88.9%。结果显示未消失组分别与消失组、部分消失组的远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责任血管种类:分支组中LSR的消失率为79.2%,部分消失率为16.7%,未消失率是4.2%,主干组分别是56.5%、34.8%、8.7%,,结果显示两组责任血管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能认为分支组的LSR消失数量高于主干组。(4)对术后延迟治愈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FS的侧别、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R消失数量、责任血管粗细、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SR是否全部消失、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延迟治愈的危险因素。(5)术后并发症分析:术后3月的监测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是1.7%(2/116),对照组患者为9.1%(8/88),监测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相较于对照组,监测组的预后更好,可以有效降低面瘫、听力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在出现延迟治愈的部分患者中,LSR是否全部消失、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延迟治愈的重要因素,LSR部分消失、症状程度越严重越易发生延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