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铅污染问题一直是环境科学、生物学、医学、卫生学特别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人员对铅的污染源、污染水平以及铅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步发现了铅在生物中的富集、转化、食物链传递规律及其给人类健康与安全带来的风险。水生生物中的铅是通过食物链作用在体内富集。食物链层次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在非职业暴露的情况下,人体的铅主要通过食品摄入,特别是沿海居民可能是通过具有铅含量水平较高的鱼类等水产品。本文以海口市美兰区四个较大的农贸市场随机选取的海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肌肉组织中铅的含量,并结合膳食结构调查的数据评价居民通过食用海鱼摄入铅的情况,从而了解该地区海鱼铅的污染现状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美兰区食用海鱼中总铅的中间值P50为:0.078mg/kg,海鱼总铅的平均值为:0.101 mg/kg中间含量低于平均含量。表明多数样品含量处于低端。海鱼铅值的范围为:0.003-0.396 mg/kg,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90%的海鱼的铅值含量均低于0.220 mg/kg。在各种海鱼中,鳓鱼和秋刀鱼的含铅量较其他鱼类稍高,铅含量均值分别为0.168 mg/kg和0.170 mg/kg。从不同鱼种分析,肉食性鱼类的铅含量的平均值大于杂食性;深海捕捞鱼类的铅含量大于海水养殖鱼类和近海捕捞鱼类,海水养殖鱼类的铅含量的平均值稍高于近海捕捞的海鱼;大多数海鱼的鱼体铅含量与鱼体长度和重量呈正相关关系;海鱼铅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份的海鱼的铅含量高于8月份的海鱼的铅含量。与国内外报道的有关水产品中铅污染情况相比,本次监测海口市美兰区海鱼中铅含量的平均值低于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针对鱼中铅的限量标准。海口市美兰区海鱼的铅含量均未发现超过我国现行制定的标准,但是也已发现个别海鱼的铅污染有增长趋势,应当引起重视。结合海口市居民的膳食结构调查分析:海口市居民通过食用海鱼人均摄入铅的平均水平为10.4 ug/d,仅占PTDI(每人每天允许摄入量)的4.8%,低于国际组织制定的铅摄入限量标准;海口市美兰区居民的鱼虾摄入量占整个膳食摄入量的9.6%,该区居民海鱼铅的实际摄入量(以海鱼总铅平均值和海鱼铅平均值含量最高的秋刀鱼和鳓鱼为代表)分别为10.4 ug/d,17.6 ug/d,17.4 ug/d,均低于海口市美兰区每人每日允许海鱼铅的最高摄入量20.5 ug/d。以全国膳食结构调查数据代表分析:居民食用海口海鱼铅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远远低于每人每天铅允许摄入量,成人摄食海口海鱼是安全的,建议低龄组的儿童限量摄食海产品。海口市水产品对主要输出地居民铅的摄入量均很小,远远低于每人每天铅允许摄入量,因此食用海口市出口的水产品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