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福柯式的解读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ughty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虽著作不多,但他的每部小说都堪称精品,先后获得了罗马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斯泰伦不仅继承了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观点,还延续了他的创作主题—人类内心的冲突与撞击。斯泰伦作品表现了当代社会及其制度对个人意识的压抑,由此揭露吞噬良知,泯灭人性的现实根源。他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通过人物的梦境,回忆,内心独白,反省等描写人物的心理。因此他的小说常被称为“心理小说”。  尽管斯泰伦的创作受到了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极大影响,他还是主张南方作家应该脱掉地方色彩的襁褓,从对南方人精神危机的关注转向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关怀。《苏菲的选择》就是斯泰伦这一思想的大胆尝试。小说通过描写集中营幸存者苏菲和她的犹太情人内森特殊的虐待关系及苏菲在纳粹集中营悲惨的遭遇,展现了社会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摧残与信仰危机。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了威廉·斯泰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其创作生涯及写作风格和《苏菲的选择》这部小说的主题与情节。接下来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斯泰伦及其作品的著作与论文的研究主题。最后,笔者对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与主题做出了简单陈述。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及哲学思想以研究社会的微观权力为基础,分析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的权力运作。这恰巧与斯泰伦通过展示个人命运突出社会问题的写作方法相互契合。本文对斯泰伦的作品做出福柯式的解读,旨在深刻了解小说中权力控制下人物的生存状态,探寻主人公自杀的深层原因。  第一章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介绍了权力与话语的含义,权力与话语的关系,权力反抗,权力关系,权力与真理,对福柯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做出简单的阐述与概括。笔者还在深入研究福柯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以突出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与传统权力模式相比能够从崭新的视角深刻揭示社会现实。  第二章从福柯的角度对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解读。《苏菲的选择》中的人物不仅处于权力的控制之下,还充当着权力的工具和载体。小说中的所有女性形象和被社会诊断为疯子的内森因为在社会中没有权威的社会地位,不能生产真理故而丧失了话语权。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笔者着重研究了小说中的边缘人物话语缺失的原因与表现。福柯认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小说中的斯汀戈,莱斯莉,汪娜都对权力做出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抗。在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中与他人的权力关系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最后从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微观权力关系出发考察人物的生存状态。  第三章对小说主人公的死亡原因进行了福柯式的解读,权力的压迫使人生失去意义,男女主人公迷失在权力社会,死亡成为他们的唯一出路。苏菲不断地被置于两难境地和痛苦的抉择中,有违良心的选择使她背负上沉重的负罪感,真理游戏与坦白机制最终没能使苏菲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救赎的失败坚定了苏菲死亡的决心。内森对真理的拒绝使他被划为社会异己力量,他对自由与公正的追寻无法被权力社会认同,由此带来的被排斥感成为他自杀的直接原因。  结论部分将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小说主人公的死因相联系,探讨权力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与人性的扭曲,在研究个体精神危机的基础上对人们在权力社会寻求生存空间的艰辛进行反思。
其他文献
红旗渠,这条被100万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民心工程,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雄浑、磅薄、壮美、神奇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有人赞美它为“人工天河”,有人惊叹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人把它比喻为“地球上的蓝飘带”……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4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5岁华诞来临
<正>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正在掀起一股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潮。截至2015年末,我国累计有26个城市建设投运城轨线路116条,运营线路长度3618公里。到2020年,将有约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