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春明底层写作的现代性诉求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668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踏入文坛以来,一直以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精神紧密地关注社会焦点,孜孜不倦地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品。当我们深入审视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人的层面,黄春明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来自底层;在社会的层面,黄春明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大背景:现代性悖论下的台湾转型社会。作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的小说涵盖了整整半个世纪现代性影响下台湾的社会风貌,从底层小人物的立场出发,挖掘台湾社会转型期下民众苦难的生存境遇和复杂的心灵状态。从他的文本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他面对现代性悖论时的焦虑与矛盾,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对于现代性弊端下社会的突围途径的探索。因此本文试图从底层的角度深入探讨和研究黄春明的小说,以期能在现代性这一维度对黄春明有更为深层的认知。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黄春明底层写作的缘起。首先从台湾宜兰的人情风物入手探寻黄春明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对黄春明创作心理的影响,然后从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角度分析社会现实对于他的触动,从而归纳黄春明小说创作的缘由。第二章:关注底层人物生存命运。分别从扎根乡村的农民、由乡进城的打工族、小镇居民、底层市民等四类人物的生活境遇来分析黄春明的底层人物创作。第三章:现代性进程中的矛盾与困惑。结合文本从黄春明自身的情感态度与写作立场、乡村、城市、老人四个方面的困惑来表述现代性语境下的悖论。第四章:社会转型中的应对与突围。本章主要探寻黄春明在台湾社会转型背景下关于解决现代性悖论的思考,主要归纳了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观照,人格自证与人性精神的呼唤,民族化的现代性诉求这三个方面的积极探索,表现了黄春明关注社会,关注人的使命感以及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智能园区的相关概念,探讨了智能园区建设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智能园区的顶层设计,充分运用信息产业现代化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提升中国智能园区建
性爱主题作为神秘与神圣的言说,从古至今在文学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剖析性爱意识的丰富内涵,便可领悟到只有尊重人性的性爱表达才能折射出最为澄澈的爱、恨和自
四川的大熊猫保护区从1999年开始陆续开展野外监测工作.作者收集了开展生态监测保护区一些基本情况、近几年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和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故事遗产学的基础是故事学,是故事学提出的分类方法和文化内部故事文本的清单编纂法。故事遗产学的差别则在于,要对世界他国和未来社会讲故事,要用故事遗产演绎整个人类遗产
齐梁时期寒士文人开始成为政坛的重要力量。寒士文人不仅在政治上突破了高门士族的藩篱,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而且在文化上也开始打破高门士族对文化的垄断。寒士文人政治和文化
对游泳运动员培养来说,速度至上是其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影响要素。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重视培养运动员的游泳姿势以及反映速度等,忽视了对“速度感”这一基本感知的培养
写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运用,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构思又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步。那么,写作之前,应如何巧妙而富有
在中国文学史上,知识分子形象一直以来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作为集文化、信仰、精神于一体的人类社会精英群体,人类生活的思想意识形态共同改变和创造着。同时,他们
本文所说的音乐诗是指描写音乐的诗歌,或描摹乐声,或描音乐器,或刻画乐师,或通过音乐来释放情感。袁行霈认为:“诗与乐,向来关系密切,而这种关系,在唐代更加发展。”①有人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二胎时代的到来,智能穿戴逐渐在儿童消费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作者分别对智能定位、智能监测、智能交互、智能材料四个大类的儿童智能穿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