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角度探讨针刺大椎穴治疗癫痫的机制。方法健康SPF级别的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两组每组11只,模型组两组每组14只,模型组需建立LiCL-PILO癫痫模型。其中,正常组分为正常空白组和正常大椎组,模型组分为模型空白组和模型大椎组。正常空白组和模型空白组只给予固定,固定30min,无针刺治疗,正常大椎组和模型大椎组分别给予大椎穴治疗,均30min/次/日,中间隔10min行针,频率为30次/min,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周期总计10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以及日常表现。治疗结束后,在麻醉状态下取鼠脑,取脑过程需在冰上完成,将取出来的鼠脑,左侧鼠脑用于做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右侧鼠脑,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及行为学结果:正常空白组和正常大椎组的大鼠饮食二便可,行为均正常;模型空白组和模型大椎组大鼠在造模3-37min之间达到IV及以上癫痫发作,造模成功率为96%,治疗后死亡率,模型大椎组与模型空白组相比,χ2为4.588,P值为0.032<0.05;对各组大鼠实验前、实验中间、实验后的体重进行统计,正常空白组与正常大椎组在实验中间体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空白组与模型大椎组在实验后体重比较P<0.05。2.形态学结果:光镜下对各组大鼠神经元形态学的观察,其中,正常空白组和正常大椎组大鼠神经元形态学之间相差不大,模型空白组与正常空白组和正常大椎组之间相比细胞数目减少,形态不完整,排列次序紊乱,而模型大椎组则介于正常空白组和正常大椎组与模型空白组之间。对每组每张片子中的CA1、CA3、DG区使用IPP6.0进行正常与凋亡细胞计数得出,CA1区正常空白组与模型空白组正常和凋亡的神经元细胞数目比较P<0.05;CA1区正常大椎组与模型大椎组正常和凋亡的神经元细胞数目比较P<0.05;CA1区模型空白组凋亡的神经元细胞为(62.70±24.365),模型大椎组凋亡的神经元细胞为(37.60±19.399),P>0.05,但是相比针刺大椎穴明显降低了CA1区凋亡的神经元数目。3.各组S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正常空白组与正常大椎组之间晚期凋亡率相比F=0.112,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空白组与模型大椎组之间晚期凋亡率相比F=0.149,P=0.0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空白组与模型空白组相比,早期凋亡率Z=-2.611,P=0.008,P<0.05,晚期凋亡率Z=-2.619,P=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大椎组与模型大椎组相比,早期凋亡率F=0.747,P=0.008,P<0.05,晚期凋亡率F=0.135,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细胞因子表达的结果:正常空白组与模型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差异显著的因子分别是IgM、IgG1、IgG2a、IgG2b、IgA;模型空白组与模型大椎组之间相比,P<0.05,差异显著的因子分别是IgG2a、IgG2b。结论1.针刺大椎穴能明显降低癫痫发作期间SD大鼠死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使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好转,增加海马神经元晚期细胞凋亡率以及可能调控IgG2a、IgG2b两个免疫因子的表达来体现的。2.在本次实验研究中,IgM、IgG1、IgA这三个免疫因子可能与癫痫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