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味苦、辛,性温,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厚朴生品峻烈,刺激咽喉,此外厚朴亦是香燥之品,辛香燥烈之性也有损及胃阴之虞,故临床上一般用炮制品而不用其生品。传统认为,姜制厚朴可达到减小咽喉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目前的很多研究报道了炮制对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的影响,但多集中在木脂素类、挥发油类成分,或集中于对乙醚、石油醚等弱极性部位的研究上,鲜有对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的研究。本文以姜炙法对厚朴进行炮制,采用不同溶剂系统对净厚朴和姜厚朴进行提取分离,得到极性不同的溶剂提取部位。重点研究的是姜炙前后的正丁醇这一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对比研究,以期为姜制厚朴炮制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进行了厚朴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的对比研究:1.测定和比较了厚朴姜炙前后整体水平上醇浸出物的含量及药典指标性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姜炙后醇浸出物有所增加,增幅约为5%~25%;厚朴姜炙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有变化,但没有明确的变化趋势。2.采用TLC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各提取液厚朴正丁醇部位薄层特征图谱,并对比了姜炙前后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异同。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甲醇-水(7:3:1)为展开剂效果最佳。各提取液正丁醇部位薄层图谱无明显区别。除对照品斑点外,共性出现的斑点为何成分值得进一步深究。3.为全面获得厚朴正丁醇部位的成分,优选了三种方法进行提取。并应用液相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了各提取方法下厚朴正丁醇部位HPLC指纹图谱方法并重点比较分析了姜炙前后某些化学成分的质变量变。结果表明,提取方法一致的前提下,净厚朴与姜厚朴对比,只有醇提方法存在的8号峰姜炙后的正丁醇部位消失;其余两种方法所得提取液正丁醇部位均存在这个8号峰且峰组成基本相同;在提取方法不一致的前提下,水煎液比提尽挥发油后水煎液及醇提液均能多出一个弱极性成分的b峰,可能为厚朴水煎液保留下的挥发性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尽挥发油时,此成分在挥发油中。另一方面就是各组分色谱峰含量的变化。4.应用HPLC-MS联用技术,结合得到的分子量及可能的元素组成及二级质谱碎片信息,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了厚朴正丁醇部位可能存在的一些化学成分并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以上发生质变的8号峰所对应的化学成分。推测净厚朴正丁醇部位8号峰可能含有的成分为4,-甲氧基木兰醛B,姜炙后该峰消失,且木兰醛D或E及6,-甲氧基和厚朴酚为姜炙后所新增。5.为进一步探讨正丁醇部位的药效,以及姜炙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否引起厚朴药效的变化。本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胃肠消化系统为对象,具体开展胃排空、小肠推进实验、血清胃泌素指标测定;以体外实验为导向开展相应的HCL性溃疡实验模型,综合探讨炮制前后正丁醇部位对胃肠药效活性及其变化;以小鼠浓氨引咳模型研究厚朴正丁醇部位的镇咳作用。结果表明:净厚朴正丁醇部位胃排空优于姜厚朴,小肠推进作用与姜厚朴相当。抗溃疡作用姜厚朴强于净厚朴。在镇咳实验研究中,认为厚朴正丁醇部位具镇咳作用,姜炙后对抗浓氨致咳作用增强。总之,厚朴正丁醇部位药效存在及姜炙后有变化,其可能原因是整体水平上姜炙前后各化学成分比例变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