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文学创作的常与变——在寻根脉络下的考察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y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韩少功是一位兼具思想性与文学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在政治性的视野下饱含强烈的社会关切,同时在文体形式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也不断改写着学界对于文学的界定。1985年以前的作品有着“问题小说”模式化的痕迹,但显示了作者摆脱了“应和者”的姿态,发出了自己反思的声音;1985年开始,以文化“寻根”为契机,韩少功的文艺创作有所转向,从文学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到对作家素养的的强调,都显得更加成熟、更具有探索性。90年代之后的《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等,有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变化,但笔者认为这种变化却是沿着“寻根”时期文学理念与创作实际的脉络,有所继承、有所创新。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来探究韩少功的创作是怎样在“寻根”的脉络下进行着常与变的写作追求,从思想、文化、文学三个方面探寻韩少功创作中的坚守与拓展。  本文采取纵向比较的方法对韩少功1985年以来的创作进行“寻根”脉络下的梳理与分析。第一章,思想:民族精神的聚焦。着眼于韩少功对民族精神的聚焦,分析他通过书写文革历史,发掘民间传统文化,关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对民族精神、国民性的不断追问。探究他对于文革的罪衍与复杂性、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现代性所带来弊端的反思。探讨他在批判视角上随着自身经验、思想的变化所做的转换;第二章,文化:民族气质的书写。考察韩少功在文化的探寻上对于民间立场的坚守,在探寻范围上随社会现实的变化更具有当下性与包容性,而文化角色在他的创作中有着从表现对象到思想聚焦点,再到情感载体的角色变换;第三章,文学:文艺理想的追寻。基于韩少功对于文学理想的不断追求,分析文学“寻根”时期的基本文学理念、观点在作品中的延续,并重点探析他的创作在文体上所作的探索、转变与创新。  1980年代文化“寻根”时期的创作为韩少功近三十年的文学实践做出了文学观照范围、文学理念、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开拓,有着根基性的意义。在文化“寻根”落潮之后,韩少功仍然保持着“寻”的精神,沿着初见成熟的文学脉络不断进行着文学实践与探索,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文学的言说内容,更在文体上创新了言说方式与表达形态,同时在激变的社会中为我们提供反思历史、理解当下、期望未来的通道。
其他文献
本文题为《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是以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游记为材料和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游记的作用,以及游记和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对徐訏的个人主义理想追求及其现实价值意义作一些讨论。主要研究内容有三:   1、探讨徐訏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与特点;   2、探讨徐訏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个人主义
自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公开发表以来,王朔及其小说成为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文坛极具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赞美的人称他“开创了小说创作新的理念”,否定的人称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