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促进了地区间人口的流动,流动的趋势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东部地区不断地接纳人口,中西部地区不断地输出人口,这种单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给城乡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病和空心村。近年来,中部地区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占比上升,以及“民工荒”和“民工返乡潮”现象都反映出这种大规模的单向流动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中部地区仍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但是本地就业的农民工占比将持续上升,形成异地城镇化和本地城镇化相结合的城镇化模式。县域将是中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模式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县域乡村人口城镇化意愿的时空特征,梳理盐湖区村镇体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人口方面,家庭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家庭代际转换中主要劳动力变化,人口分离现象普遍,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老龄化加剧,镇区和城区乡村人口居住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滞后性显著。设施方面,镇区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枢纽,多数镇区在县域村镇体系中难以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出现明显的设施体系的断层,乡村人口更愿意在县城满足重大的生活需求。这样既给县城的公服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也给乡村人口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土地方面,农村地区集体土地使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主要表现为农村宅基地人均建筑面积大,空房率高,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意愿较低。农村转移人口在农村保留的承包地的处理方式以承包为主,且以村民之间口头协议为主,缺少法律保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隐患。通过对山西省盐湖区人口城镇化意愿的梳理,根据县域乡村人口的城镇化时序和路径,以家庭为单元将城镇化人口分为不同的家庭类型,进而分析这些家庭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差异化需求。家庭城镇化的时序特征为“父母农闲打零工,实现工农兼业”、“子女就业非农化,反哺家庭经济”、“父母跟随子女迁移,实现家庭城镇化”三个阶段。并将家庭分为工农兼业型家庭、子女主导型家庭、整体城镇化家庭三类。根据个体城镇化意愿和不同类型家庭的城镇化需求,判断县域村镇体系中村庄、镇区、城区需要承担的不同职能,促进不同条件的乡村人口快速、顺利实现城镇化。县域人口城镇化意愿的变化与村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一方面,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满足人口的城镇化意愿,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意愿的差异和变化驱使人口选择不同的区域实现城镇化。针对盐湖区村镇体系发展中家庭人口分离和县域设施体系断层的问题,论文从社会保障、设施配套、土地集约三方面提出对策。第一、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转型,加强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降低定居成本,建立集体土地有偿退出机制促进户籍城镇化;第二、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特色镇,加强特色镇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带动乡村人口工农兼业和本地城镇化;第三、集体土地集约发展方面,一方面鼓励农村转移人口有偿退出,另一方面,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平台,降低集体土地浪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