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非的小说创作已有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他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不少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格非创作了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小说,其作品以重复、空缺的叙事策略和迷宫般的叙事结构而著称。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格非写作中的先锋色彩减弱,内容上回归日常生活的琐碎表象,书写的是处于时代转型期间人的精神困境。这一时期格非小说创作主要以短篇为主,数量不多。直到2004年格非凭借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回归文坛,引起了评论界对格非以及汉语写作新的可能性的关注。本文试图对格非小说进行整体上的研究,探讨格非小说的转型以及格非小说创作新的可能性。本文将格非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1986年《追忆乌攸先生》到1995年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的发表为前期阶段;1995年到2004年的创作为中期阶段;2004年后以“江南三部曲”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则为后期阶段。全文分为三章,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格非小说创作的转型的表现。第一章主要论述格非小说观念的变化。格非由早期对现代主义的热衷转变为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分别从真实观、时空观、历史观的角度具体分析格非小说观念上的的变化,对格非小说创作的转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章则是对格非小说思想取向上的变化进行考察。这种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从意义的虚无到意义的明晰;从反复渲染人物精神的困境到给予他们救赎与安慰;从人物命运被欲望牢牢的控制到实现了对欲望的超脱。由此,格非的创作落实到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具有现实指向性。第三章则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格非小说创作的转变,主要分析了格非早期小说中人物形象单薄到后期小说中人物性格丰富,探讨了叙事技法上对中国传统叙事资源的借鉴,考察了小说语言由西方哲理化的语言到含蓄蕴藉的古典化语言的转变。结语部分对格非小说创作的转型进行评价和总结,格非在对中国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借鉴的时候,还没有放弃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而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探索写作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