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金融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个体可以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对风险进行回避,实现决策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异象,早期金融理论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因此一些金融学家开始尝试是否能把心理学与金融理论结合来解释这些现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由此展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的非理性心理特征。企业中的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统筹方针进行决策,如果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就可能会做出许多不理性的行为,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国外要早于国内,我国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种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数量不足。本文引入负债融资变量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即从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负债融资,进而通过负债融资影响企业价值的逻辑路径,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负债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仅在研究数量上增加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在不同的融资决策中选取能够提高企业价值的决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章的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负债融资和企业价值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三部分,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为基础,探寻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的,有何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而负债融资是否能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然后提出了4个假设,分别为:H1: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价值之间负相关,H2: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和负债融资正相关,H3:负债融资和企业价值负相关,H4:负债融资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价值的中介变量。第四部分,研究设计。选择适当的指标对各个变量进行定义,建立与之相关的模型。第五部分,实证检验。首先对之前整理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这是下一步回归的前提条件。然后,做回归分析判断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假设相符。最后一步是对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观察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第六部分,研究结论和建议。以实证分析结果为支撑得出研究结论,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