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功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特别是艺术学科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生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首先是制造业的升级,其次是传统产业与科技融合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艺术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从产业核心人力资本构成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结构分析,艺术人才都是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本的核心,因此,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是战略性新兴跨界产业,产业结构尚不成熟,其对位的高校学科归属没有明晰的界定,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仍在探索之中。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阶段,政府对经济结构的适时调整息息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其态势和布局代表各国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国家战略方向的思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与其他国家一样,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中国政府克服解决经济结构矛盾、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多源于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的重视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这是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的原因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一度被过分夸大,呈现出“虚热”状态。当然,这种“虚热”在首先提出“创意产业战略”的英国和特别强调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波及效用的日本等国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清醒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准确判断社会需求与发展趋势,不被当下的“虚热”误导,定位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对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给予理性的思考。本论文运用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综合研究方法,将艺术教育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归属和路径作为中心思路,采用问题求解的思维方式,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七个章节梳理美国、英国等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案例,厘清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应以艺术学科为原点,认识到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组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交叉学科为特色,引领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培养链,不拘泥于传统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培养“道”(人文内涵)、“艺”(艺术修养)、“技”(艺术技能)并重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这一领域尚有许多深入研究与思考的空间。今后,作者将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保持智者的审慎和认知,以多元、开放的视野,继续检视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人才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前沿问题,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期为高校教育实践以及更多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