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缝中的突围 ——论吴兴华诗歌的古典性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沦陷区诗人吴兴华是20世纪重要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吴兴华并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随着吴兴华诗文集的整理出版,这位天才诗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研究。吴兴华主张诗歌应回归诗歌本身,撇去浮夸冲动的感情宣泄。他十分注重形式技巧的多样化,用理性极力探索诗歌的本真面目。这种追求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少数的。吴兴华诗歌无论从体裁、节奏、韵律,还是意象、题材、主题等,取材范围横贯中西,博古通今,展示了一个天才广博的学识和学者视野,让人赞叹。通过意象、想象力等的运用,吴兴华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古典意蕴的诗歌意境,这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吴兴华强调了诗歌的“智性”色彩,认为随意下笔写诗、想到哪写到哪的写作是写不出好诗的。要想写出好诗,避免“平凡”的弊病,则须通过多读中外古人的诗歌、多借鉴学习。吴兴华诗歌注重与旧诗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旧诗的形式、表现手法、意境等等都十分值得新诗借鉴和学习。那些与传统完全割裂、没有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诗”是不可取的。新诗要考虑的不是是否要与旧诗联系、而是要考虑从旧诗那里借鉴学习多少的问题。吴兴华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践行自己的创作理念,其诗歌中丰富的古典意蕴值得研究者关注。吴兴华通过用典、戏仿、模仿诗体形式、结构章法等等互文方式关联传统诗文文本,在赋予自己诗歌古典性的同时也尝试将古事现代化。吴兴华诗歌的新古典主义诗歌体现了其旧诗现代化与追寻诗歌历史意识的理念追求,对当下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除绪论外,第一章主要介绍吴兴华生平及创作经历,分析其诗歌古典性产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第二章探讨吴兴华诗歌中古典性的艺术内涵,从构建古典意境和“隔”与“不隔”的审美感受进行阐述;其诗歌通过用典、戏仿、模仿借鉴旧诗形式及章法结构等,把新诗的发展与旧诗关联起来;第三章从互文性的角度分析吴兴华是如何在诗歌中实现其新古典主义特征的;第四章将探讨吴兴华诗歌古典性对中国新诗创作与发展的意义以及吴兴华诗歌对古典性的强调所带来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之一。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入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服务质量。由于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社会组织的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制度的不完善及社会组织发育的迟缓,也使其在实践和发展中具有局限性和不足。因此,用以推动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的第三方评估,开始进入
目前,随着我国政府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社会治理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原先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下移给社会组织来做,而在社区治理之中则表现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或者公益创投项目使得第三方社会组织进入到社区之中,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去,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带动社区内的其他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去。本文中所研究的拆迁安置类社区作为一种半城半乡、非
我国已于上世纪末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这种老龄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我们要努力从未备先老、未富先老转向边备边老、边富边老。当下,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老年群体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使其在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符合积极老龄化的内涵,也符合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目前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趋势已初步形成,老年群体志愿服务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引起学界关注。本文以L老年志愿团队由城市走向农村提
本研究主要探讨中职生的性格特质与英语交际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关联性。研究对象是肇庆市技师学院380名分别来自会计、物流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调查了他们的性格特质偏向与选择使用英语交际策略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被要求进行课后访谈和完成两个调查问卷,一个是由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于2004年提出的修改版的大五人格量表(NEO-FFI),该量表的5个维度分别是亲和性、责任性、外向性
外国诗歌的汉译既是翻译研究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歌德诗歌的汉译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者都曾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对歌德作品的汉译进行过研究。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发展迅速,它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及相关理论突破了语言符号的束缚,对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语言体验性的角度出发,旨在探究语言体验性对提高诗歌翻译质量的意义。本文以歌德创作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的三种不同中译本为例进
长穗花鼓跟随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民族民间学习”文化艺术大发展的东风应运而生。在由“凤阳花鼓”逐步转变成为“长穗花鼓”的过程体现了舞蹈表现形式会因为其最主要的载体“人”的迁徙,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进行相互融合,继而发生改变的必然进化路线。长穗花鼓的形成是时代精神的表现,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群众内心情感的直观表述,舞姿优美而又热情奔放、中正平和而又铿锵有力、婉转婀娜而又掷地有声,其内里蕴含着中国几千
在中国社会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城市题材水墨画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一个新课题。水墨城市绘画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又有一定的传承和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精神营养。因此,研究分析以水墨表现城市绘画创作在当代的实践,对水墨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以水墨表现骑楼的创作研究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实践与现有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把水墨城市绘画的概念理解为:以水墨绘画形式来表达城市中的自然景观
英汉交替传译是译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听、记和语言转换等多重任务的活动。这一过程中,语言转换结果往往决定交传的成败。许多情况下,译员能够很好地完成语言转化,将属于完全不同语系的英汉双语进行灵活转换。但同时,由于时间有限等多重因素,译员也常常在英汉交替传译中无法进行语言精确脱壳,导致输出汉语不符合语言表达规范,带有浓重“英式汉语”的色彩。这些“英式汉语”现象容易导致听众理解障碍,甚至会传达错误的信息误
本文以第三届中法家庭发展政策研讨会模拟会议为案例,探讨了中法交替传译中笔记记录不当的影响及笔者笔记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框架,在吉尔的模型中,译员在翻译时的总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笔记记录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则不利于分析与记忆。因此,笔记的记录应追求高效与简洁。另外,笔者还引述了国内外对于笔记记录语言的文献研究以便探讨中法交替传译中笔记记录的语言选择。笔者在本次案例中总结出三
口译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实现讲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顺利沟通,口译员需要尽量准确、完整、流畅地传递源语信息。因此,译语输出的流利度对于口译整体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非流利现象可能会影响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和流畅度,导致听众的听觉体验不佳,甚至造成听众理解困难。尤其,口译员在口译中频繁出现非流利现象会大大降低听众对其的信任。本文以2019年首届全球5G通信论坛模拟会议法中交传为研究案例,分析口译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