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的进程中,赵树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正如赵树理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平坦的创作道路一样,对赵树理的评价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路”。就赵树理研究而言,“吹捧者欲之升天”“批评者欲之入地”的研究思路,早已被证明是“执此一端”的“片面”评断。赵树理是一个“深深扎根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作家。我认为,至今仍有一些研究者对所谓的“农民化”缺乏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农民化”并不“低级”,更不是“低俗”,而是一种整体上的民间精神意识。我们从赵树理身上发现的“现实主义”、“现代性的内涵”、“理想主义”等,并不应是对赵树理的精神内涵的“抽象化”,而应是从上述的这种“农民化”中所概括而来的整体的艺术审美感觉。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化”的“知识分子”,有着丰富的民俗生活体验,他对民俗文化在农村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也有着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由于民俗文化之于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民化”主要指的就是“民俗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赵树理进行民俗研究,是能“接近”甚至“走进”赵树理的真实艺术世界的,是能真正地“挖掘”出赵树理的精神内涵的。笔者拟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赵树理的具体作品及相关的研究资料,从民俗学的这个“新”的角度来全面、系统地研究赵树理的创作思想、文化身份、作品价值、创作资源等,重新探讨赵树理的整体精神内涵及精神意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赵树理作品中民俗事象的艺术表现问题、赵树理作品中民俗的结构功能、民俗对于赵树理审美机制形成与发展的建构作用、赵树理与地方戏曲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说,赵树理的整体精神内涵及精神意识,就是对农民生存状态及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注,就是为农民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