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塑性一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获得高强度的同时是以牺牲良好的塑性为代价的。通过严重塑性变形技术制备的超细晶、纳米晶和非晶材料虽然表现出高强度,但其塑韧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并不理想,再加上其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那么,如何在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又不牺牲或是较小地牺牲其塑性,这一研究课题一直是相关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其强韧化方法可作为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一种极佳选择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 “东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D类)”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塑性一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获得高强度的同时是以牺牲良好的塑性为代价的。通过严重塑性变形技术制备的超细晶、纳米晶和非晶材料虽然表现出高强度,但其塑韧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并不理想,再加上其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那么,如何在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又不牺牲或是较小地牺牲其塑性,这一研究课题一直是相关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其强韧化方法可作为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一种极佳选择。本论文工作主要采用电沉积(Electrodeposition,ED)及冷轧(Cold Rolled,CR)的方法制备出不同结构的Cu/Ni层状复合材料以及“三明治”结构的复合材料ED-Cu/CR-Cu/ED-Cu和Ni/Fe78B13Si9/Ni。通过力学性能研究,并结合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表征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应变速率、组元层单层厚度(λ)、梯度结构、组元层厚度比等因素对Cu/Ni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还系统地研究了层间界面对两种“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与断裂行为的影响。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采用双槽电沉积方法制备的超细晶尺度的Cu/Ni层状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拉伸应变速率敏感性,随着应变速率由1×10-5 s-1增加到1×10-2 s-1,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均得到提高;同时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层状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由脆性断裂模式转变为具有明显颈缩的韧性断裂模式。应力梯度分析表明,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层状复合材料塑性的异常增加可能源自组元层间异质界面间较高的应力梯度,因其明显地改善了超细晶尺度层状复合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通过控制电沉积工艺参数成功制备出λ=3 μm和λ=32 μm以及梯度结构的三种相同总厚度的Cu/Ni层状复合材料。与λ=32 μm和梯度结构样品相比,λ=3 μm的Cu/Ni层状复合材料不仅呈现出较高的拉伸强度和较好的应变硬化率,且表现出较强的过颈缩(Post-Necking)阻力。应力梯度、总的流变应力以及几何必需位错密度均随λ的减小而增大。过颈缩塑性变形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薄层状复合材料中高密度的层间界面对延迟层状材料厚度方向上不稳定塑性变形的扩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界面附近的周期性的应变梯度和大量的几何必需位错来起作用。层间界面的存在抑制了位错沿厚度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局部塑性变形不得不沿着轴向扩展,最终产生巨大的颈缩宽度,导致过颈缩塑性变形能力的提高。梯度结构复合材料由表及里的宏观梯度结构使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获得极大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其塑韧性。在其它工艺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电沉积时间实验制备出厚度比(tNi/tCu)为1.2、2.4、5.2、9.6、20的五种Cu/Ni层状复合材料。厚度比为5.2、9.6及20的样品具有更高的强塑性匹配,其中Ni组元层所占体积比和复合材料层间界面数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疲劳测试结果表明,与Ni相比,厚度比为9.6及20的层状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疲劳强度。复合材料中超薄的Cu层主要对初始裂纹及二次裂纹的扩展起到阻碍作用,其中主要包括裂纹尖端应力集中的释放以及Cu/Ni界面区域裂纹的偏转与脱粘几种裂纹尖端钝化机制。采用电沉积及冷轧的方法成功地制备出具有“三明治”结构的ED-Cu/CR-Cu/ED-Cu复合材料。随着CR-Cu轧制道次从1道次增加到6道次,CR-Cu及“三明治”结构的ED-Cu/CR-Cu/ED-Cu复合材料的硬度及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5道次达到最大值;与CR-Cu材料相比,“三明治”结构的ED-Cu/CR-Cu/ED-Cu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但塑性得到很大改善。ED-Cu本身具有良好的加工硬化能力,以及CR-Cu与ED-Cu之间的层间界面存在应力失配产生的额外应力及额外加工硬化率,最终导致复合材料的加工硬化率均高于对应轧制道次的CR-Cu材料的。采用电沉积方法在铁基非晶(Fe78B13Si9)表面沉积厚度为3~30 μm的超细晶Ni层,制备出具有“三明治”结构的Ni/Fe78B13Si9/Ni复合材料。拉伸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超细晶Ni层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减小,塑性提高,强度与塑性整体上符合典型的“香蕉”型匹配关系;并且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发生着转变,tNi=3 μm复合材料发生的是正向断裂,而随着超细晶Ni层厚度的增加,剪切断裂占据了绝对优势。电沉积过程中引入的残余应力及超细晶Ni层局部颈缩引起的面外张应力对“三明治”结构Ni/Fe78B13Si9/Ni层状复合材料断裂模式的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动力失稳灾害,其具体表现为围岩突发猛烈弹射或抛掷到开挖空间,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由于岩爆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岩爆的预测与预警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实践要求。因此,开展岩爆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的物理效应实验研究,获取不同条件下岩爆过程声发射-红外辐射特征、规律与机制,为岩爆预警与防控奠定实验和理论
稀土发光材料因其优点显著,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光源照明、电视机显色材料、农用光转换材料、X射线荧光粉、发光涂料及发光油墨等。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且品种多样,但应用技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口以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进口则以半成品以及高技术产品为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受制备方法的影响较大,因此改进荧光粉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选择合
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熔点高、硬度高、热力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等一系列优点,它不仅保留了金属基体的电磁特性,又克服了金属基体熔点、沸点低的缺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耐高温、耐摩擦、耐化学腐蚀等领域。然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单独使用时通常具有脆性大、易出现裂纹等不足,并且其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金属材料中时,金属相和碳化物陶瓷相间润湿性较差。为了克服碳化物在使用中遇到的难题,本论文采用NbC作为陶瓷相,以低熔点金属(
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器件的高集成及尺度小型化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低维材料随着维度的降低,展现出了许多新颖的物理性质,并在微纳米尺度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电子器件的工作中,能量消耗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转化为热,这也使热输运性能成为影响电子器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且在热电器件中,热电材料的热输运性质是决定其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维结构和材料中的热输运研究是一个极具实际意义的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磁流变技术是结合材料属性变化控制与机械传动和机加工的新兴研究方向,利用磁流变液在外磁场下“固-液”相的迅速转变,可以执行阻尼制动、减震、材料微去除等一系列不同的机械动作,磁流变技术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间接控制磁流变液、磁流变抛光液等材料发生“流变”效应的程度,材料性质的变化相应促进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变化,因此近二十年内,成为国内外机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按照智能材料:“可以在外
FePt低维纳米材料拥有良好的磁性能、电催化性能和生物兼容性,在磁功能、燃料电池催化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FePt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成分、相结构、尺寸和形貌密切相关,因此可控制备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湿化学法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以及适于大规模生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湿化学合成FePt纳米材料过程中,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的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复杂,且易受合成工艺条件影响,导致现有制备工艺的可
全长黏结锚杆在采矿工程中广泛应用,锚杆实际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施工质量问题,例如锚杆与锚固剂出现脱空、锚杆长度不足和锚杆腐蚀等,或者由于天然节理等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锚固质量,从而危及岩体结构的安全。快速、有效地检测在不同载荷作用下锚杆的锚固质量及缺陷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基于对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的理论分析,并利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在不同载荷作用(特别是围压和拉拔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全长锚固
我国铝工业产能的快速扩张造成了我国铝土矿资源日益枯竭,以高硫铝土矿为代表的非传统铝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的受到氧化铝生产企业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关注。如能合理地利用这部分铝土矿,将缓解我国铝工业的资源负担,为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本文采用焙烧的方式对高硫铝土矿进行预处理,并利用拜耳法溶出焙烧矿制备冶金级氧化铝。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脱硫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马弗炉焙烧条件对铝土矿除硫效果及形貌影
突水一直是威胁我国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矿井突水常会在短时间内淹没井巷,不仅给矿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对矿区及其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研究突水渗流问题对于揭示突水渗流机制、预测突水量、防治突水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无论是原位断层、陷落柱突水,还是采动峰后、冒落岩体突水,都属于破碎岩体突水,其中流速与压力梯度的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继续采用达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也不断增多,节能降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油田上传统游梁式抽油机难以实现对抽油杆的下降势能进行能量回收利用,而且一般装机功率较大,总体工作效率较低,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而液压抽油机在结构上容易实现能量回收并达到节能目的,但现有的液压抽油机一般结构较为复杂,且基本上是采用蓄能器储能式进行能量回收再利用,不但由于增加了相关的能量转换部使得成本增